滚动新闻

栏目出错

中国社会科学报:办好文科关键在尊重其发展规律

发布时间:2014-06-06 信息来源:科研处 浏览次数:4058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曾广为流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和地位正在上升,社会上长期存在的“重理轻文”观念也有所改观,甚至一些客观条件并不具备的学校也纷纷办起了文科,但客观地说“重理轻文”的观点根深蒂固,仍有较大影响,只不过有了新的表现,妨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价值的实现。 

  如何发展好文科、进一步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本报记者就此展开深入采访。 

  文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被有意无意忽视 

  一些高校长期采取以理工科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在博士生培养、人才引进、考核评奖、经费管理等各个环节,以理工科标准考量人文社会科学,采取“一刀切”策略,这无疑忽视了文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有关文科博士生培养的采访中,某著名综合类高校人文学院的学者告诉记者,由于学校管理层都是理工科背景出身,对于文科博士生的招收政策也参照理工科标准制定,文科教授招收博士需要自己出经费,文科博士的论文写作也必须参照自然科学格式。这种现象在前身是理工类高校的综合院校表现得更为明显。 

  人才引进唯洋是举的状况在文科领域同样普遍存在。北京大学某学者告诉记者,现在一些学校文科的进人机制陈旧,而且有向理工科看齐的趋势,过于注重学者的海外背景。“如今的理工科优秀人才多有海外背景,这并不奇怪。可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来讲,我国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学术传统,国内大学完全可以培养出优秀人才,没有必要唯洋是举。” 

  在一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迄今未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由自然科学考评体系主导的现象依然存在。某地方高校学者告诉记者,该校的考评制度将文理学科摆在同一平台上考量。比如,该校自然科学学科在考评时将Science、Nature等期刊作为顶级刊物,将SCI期刊作为次一级刊物,人文学科的考核也仿照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中国古代文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刊物在该校只能算第三级,一些大学学报甚至不能参与考评。 

  文理科经费分配不均衡也是当前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自然科学研究的项目经费远高于人文社会科学已是不争事实。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文新告诉记者,在国家层面,我国设有国家自然科学奖,而文科领域相应的国家级奖项近乎没有。在国家的统一拨款外,不同院系的经费往往有天壤之别,一些文史研究者常常遭遇入不敷出的尴尬。在项目制主导下,项目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学者的日常收入,造成文理科学者待遇差距巨大。 

  “大而全”模式中文科处境“不利” 

  “传统专业化的学科体系设置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多位学者表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沿袭苏联的单科性道路,虽然近年来许多学校都提出走综合性发展道路,但传统的区域性、行业性、单科性特征一时难以彻底改观,特别是在传统的理工科大学,不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处于边缘的地位。 

  尽管社会各界都普遍认识到文科和理科同等重要,但实际上文科价值往往被忽视。“就我国而言,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重技术轻理论、重科学轻人文的风气;就人类社会总体而言,人们比较重视与现实联系紧密、能够立即付诸实践的学科,对于心灵上的东西比较漠视,这在国内外都概莫能外。”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鸿宾表示,人文学科与人的心灵、人的内在价值相关,它支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长远发展。但对大部分人来说,相对于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人文学科往往显得“可有可无”。 

  片面追求“大而全”的综合发展模式对文科发展亦有“不利”。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童星表示,多数学校通过设置更多专业、成立更多院系实现所谓的“综合化”,追求形式和建制上的“大而全”,但缺乏对人文社会科学价值的深度思考和对大学自身价值的真正关注。 

  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实现人文社科价值 

  “作为整个科学、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科与理工科是不可分离、彼此依靠、互相渗透的。”谈及如何破解“重理轻文”现象,被访学者表示,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各学科发展规律,明确发展导向,推进文、理、工交叉融合发展,在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 

  面向社会重大现实需求,突出问题导向。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提出,面临经济社会重大转型的中国,急需新的视野、新的智慧与新的科技,以创新来解决发展瓶颈和深层次问题。只有实现根本转型,凝练和解决影响中华民族崛起的全局性、基础性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和解决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科技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社会现实完全脱节的现象,使其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创新源泉。 

  突出建设重点,提高发展质量。有学者表示,人文社会科学的高水平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一所大学不可能在全部学科领域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所以必须寻求自身特色和优势,找准重点发展方向,在若干学科领域和方向争取前沿。“我国一些理工科大学建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或‘文法学院’,许多只是学校原有的社会科学部(系)、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室)等机构的简单翻版。”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许放曾表示,不能片面扩大学科规模,而忽略了质量提高。 

  强化自身特色与优势,鼓励学科交叉融合。东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周佑勇认为,我国现行“单一型”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管理体制,极大地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跨学科专业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高校须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建立人文学科与其他专业交叉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受访学者表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相比于理工科而言,其优秀成果的出现往往需要积累更长的时间。因此对于国家、社会和学校来说,应在正视人文社会科学价值的基础上给予学科发展、人才成长充分的包容和耐心,为其创造空间;对于学者来讲,则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很多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漫长的坚守,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陈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