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民族研究院圆满完成2015年暑假田野调查工作

2015-08-28

来源:民族研究院

浏览次数:1234

为加强民族学学科建设力度,推进民族学、民族宗教事务管理专业共同发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好地为西藏经济社会服务,民族研究院组成了由马宁副教授、刘玉皑博士为领队,由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新闻传播学院、外语学院学生共同组成的12人的田野调查队,于7月20日——8月13日在樟木受灾群众日喀则安置点、江孜县、拉孜县、白朗县、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等地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民族学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队员于7月22日抵达日喀则市,经过简单休整后进入樟木受灾群众安置点,按照由远及近的原则先后在立新村、雪布岗村、帮村和樟木村等安置点开展调查工作,主要对夏尔巴人的生计方式、婚俗、边境贸易、地方性生态知识、家庭生活、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手工技艺、灾后生活、灾后重建诉求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调查,搜集了大量基本信息。
一年一度的江孜达玛节是后藏最为盛大的民俗节日,为进一步了解后藏民俗,拍摄纪录片,全体调查队员于27日抵达江孜县,采用参与观察法、访谈法、集体访谈法、摄影摄像法对江孜达玛节进行了全程调查,专门找到专供赛马住宿的马厩旅馆,重点对职业养马人和骑手进行了专访,详细询问了赛马的挑选、饲养、训练和比赛情况,首次对江孜达玛节的幕后故事进行了深入发掘,获得了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资料。
8月1日——4日,调查队员返回樟木受灾群众安置点进行补充调查,调查队员用英语对尼泊尔人进行访谈,并对一些在欧洲接受西方高等教育的夏尔巴人进行了专访。之后调查队员前往夏尔巴人集中的日喀则市樟木商城对营业人员、货物来源、品种、价格、销售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摸清了灾后夏尔巴人的经商概况及其困难,对夏尔巴人的商业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8月5日——9日,调查队在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和日喀则文化局的协助下,先后调查了日喀则扎西吉彩金银器制作技艺、拉孜藏刀锻造技艺、扎年琴制作技艺、白朗藏靴制作技艺、卡垫制作技艺等多个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了日喀则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流程、传承状况、面临的困难等资料。
离开樟木受灾群众安置点之前,调查队员们精心挑选了58张合影照片,冲洗后赠送给被访谈对象,并将12床被褥、地板革及其他生活用品捐赠给一些生活比较困难的被访谈对象,受到安置点群众的欢迎。
8月10——12日,调查队员先后参观了西藏四方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部、《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演出场地,受到了李章平董事长、何平总经理的接待,并与调查队员进行了座谈,使调查队员对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开拓了大家的眼界。
此次调查是民族研究院继2013年甘肃夏河民族学田野调查之后,首次在西藏自治区区内进行的较大规模、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工作。此项工作锻炼了教师队伍,积累了教学经验,用以老带新的方法培养了一批调查经验相对丰富的大学生,为以后的田野调查储备了力量。这也是民族研究院与新闻传播学院开展联合调查研究的一大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2011协同创新中心与民族研究院强强联合,促进教学、科研共同发展的全新合作模式,对增强我校师生关注和服务西藏乡村社会具有很大的意义。此次调查还受到了中国西藏网微博的持续关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文:乔永春;审稿: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