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首页 >> 师资队伍

教授

2017-04-02

来源:民族研究院

浏览次数:17495

 



  索南才让,男,藏族,1962年生于青海,研究员,硕、博士生导师,西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西藏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西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咸阳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西藏自治区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现为民族研究院院长,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七十多篇,参与完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藏宗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藏通鉴·吐蕃卷》、《分散割据卷》、《藏族大辞典》和《西藏通史·松石宝串》的翻译;承担了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藏传佛教史》和教育部优秀教师资助项目《宗教文化与藏族社会》;主持国家民委资助项目《西藏寺庙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西南边疆项目《藏传佛教世俗化过程中与社会稳定发展关系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印度佛教后期经典精选翻译》等研究编译工作;出版了《西藏密教史》、《西藏佛教诸派宗义》、《六世班禅巴丹益西传》、《觉囊派教法史》、《当代台湾的藏传佛教》、《觉囊派教法史略》、《中论广释——正理海论》和《格鲁派教法史---黄琉璃宝鉴》等论著和译著,其中《西藏密教史》先后评为西藏民族学院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和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要承担《密教学》、《印度佛教史》、《藏传佛教》、《藏族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彭陟焱,女,羌族,教授,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68年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199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2001年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的民族史、清史专家王锺翰先生,攻读专门史(清史)博士,2004年获史学博士学位,成为羌族的第一位女博士,博士论文《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获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的“洪业奖学金”。中组部“西部之光”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会员,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文化部“羌族文化艺术抢救与保护基金会” 理事及咨询专家,中国汶川羌族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重庆三峡学院民族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现为民族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羌族历史。先后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近30篇,出版著作5部,其中专著1部,与人合作4部。完成了国家社科项目《中国羌族民间信仰及原始宗教调查与对策研究》40多万字的研究课题,顺利结项并获良好等级;完成了国家社科西部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研究》之子项目《羌族卷》近30万字的书稿;完成了《西藏宗教与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研究》的编撰和统稿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民委课题《羌族地区震后社会状况调查》。先后荣获“第三届全区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个人奖”和自治区“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主要承担《中国民族史》、《藏族史》、《藏族文化概要》、《史学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顾祖成,男,汉族,1935年8月18日出生,江苏兴化人,中共党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退休后返聘为《西藏民族学院学报》主编、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1960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志愿建藏,一直在西藏民族大学工作。历任藏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系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西藏自治区方志编纂专家组成员、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等职。锐意于藏学研究,主攻方向: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出版、发表书籍和论文已逾300万字。主要著作:主持整理编纂《明实录藏族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1985年出版)和《清实录藏族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两部13集、合著《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专著《明清治藏史要》(西藏人民出版社、齐鲁书社1999年出版)、主编《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简明教程》(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主要论文:《西藏原始文化同黄河流域的密切联系》(《历史教学》1979年第11期)、《从博嘎尔民间传说看珞巴族的起源和社会发展》(《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西藏纳入全国统一政权管辖的历史发展》(《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清朝前期治藏政策述略》(《西藏研究》1989年第4期)、《中国历史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及西藏在全国大一统中的地位》(《西藏研究》1995年第3期)等。
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1983年获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表彰;1989年获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奖成果:明清实录藏族史料整理)、1991年获西藏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1995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成果:《清实录藏族史料》,主编);1996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入选著作奖(获奖著作:《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合著);1997年获西藏自治区教委“全区优秀教研成果奖”(获奖教材:《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十讲》);2003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奖著作:《明清治藏史要》,专著)。
 
 
周毓华,男,汉族,1966年出生于陕西乾县。199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西藏民族学院工作。  
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教授;西南民族史(羌族历史文化)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文化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及咨询专家;西藏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高校摄影学会副主席;中国汶川羌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预备役某部上校军官。
公开发表论文三十篇,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其中《简明藏族史教程》获西藏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高教学会一等奖,西藏民族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白石释比与羌族》获陕西省哲学社会学三等奖。个人事迹先后被山东新闻网、《新西部》等媒体报道。
2006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羌族民间信仰及原始宗教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该课题成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成为羌族地区灾后重建的重要参考文献。
主要承担中国历史、藏、羌族历史、文化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近现代史》、《藏族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历史》、《羌族文化》、《羌族非物质文化》等课程。
  



  
  陈立明,男,汉族,重庆市人,1957年10月出生,教授、民族学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西藏自治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
 陈立明曾在西藏昌都插队。1986年以来,先后10多次赴西藏墨脱、米林、隆子、错那、察隅等边境民族地区和西藏昌都、日喀则、阿里等地进行社会和文化考察,足迹遍布广大藏区和门巴族、珞巴族、人、夏尔巴人聚居的喜马拉雅山区。通晓藏语文,长期从事西藏历史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课题,研究重点为西藏历史文化和喜马拉雅文化,在《中国藏学》、《民族学研究》、《西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撰著和参编、参译书多部。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课题,主要承担讲授《西藏文化史》、《藏族文学史》、《西藏民俗文化》、《藏学概论》等课程






 

朱玉福,19728月出生,男,哈尼族,云南绿春县人,2004年获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人口较少民族研究。兼任中国民族法学会理事、西南民族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民族问题和民族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期刊评价民族学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党校兼职教授。荣获西藏民族大学优秀教师、“宝钢教育奖”、陕西省“青年突击手”等荣誉。

先后主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实践程度调查研究》《西藏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研究》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在《民族研究》《中国藏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广西民族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60多篇发表于核心期刊,7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民族报》《云南日报》等摘录;出版专著《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实践研究》《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回顾与前瞻》。

荣获十多项科研成果奖,其中6项成果获省部级学术奖。“西藏门巴、珞巴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探讨”(独立获奖,2010年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排名第一,2011年国家民委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实践程度评价及思考”(独立获奖,2012年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成就、措施及经验”(独立获奖,2014年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实践研究”(独立获奖,2017年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关于西藏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排名第一,2018年国家民委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此外,科研成果还荣获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大学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届优秀科研成果奖。




丹曲,男,藏族,甘肃肃南人,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博士学位;20071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学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格萨(斯)尔》学会副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藏传佛教文化与史诗《格萨尔》、民族古文献学以及重大现实问题,先后出版学术著作有《拉卜楞寺简史》《安多地区藏族文化艺术》《拉卜楞史话》《甘肃藏族史》《卓尼藏传佛教历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论稿》《西藏藏传佛教寺院》《<格萨尔>所反映的山水寄魂山观念与古代藏族的自然观》《藏族史诗<格萨尔>论稿》《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藏族生态伦理观念研究》《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文化调查研究》等十几部;整理藏文古籍《第五世嘉木样活佛传》《香顿丹巴嘉措全集》(4册)《拉卜楞藏文典籍丛书》(11册)《<格萨尔>精选本》(1840卷,32本)等。
   
长期关注地方民族史、藏传佛教文化、英雄史诗《格萨尔》的口头传统研究,注重田野考察研究、民族志写作与学术理论思考的三维互动。先后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完成现实问题调研报告10余篇。其中参与编写的《夏河县志·文化志·民政志》(合作),获2001年度甘肃省社科图书二等奖;论文《简述藏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及其影响》获1990年甘肃省第二届优秀社科三等奖;专著《拉卜楞寺简史》,获1995年度甘肃省社科图书三等奖;专著《安多地区文化艺术》,获1998年度十五省区社科图书二等奖;工具书《拉卜楞历史档案编目与拉卜楞研究论著目录索引》(合作),获2011年第十二届甘肃省优秀社科(工具书)三等奖;调研报告《甘南藏族部落及其老人组织在当代的影响及其作用》,2014年度国家民委科研成果三等奖;专著《<格萨尔>所反映的山水寄魂山观念与古代藏族的自然观》,获2015年甘肃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
   
近年来,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005年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藏文文献中的“于阗”(li-yul)研究》、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藏文40卷《格萨尔》精选本”二期工程的编纂工作、2013年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重大研究项目《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甘肃卷》、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国家民委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研究——以羌族为例》和《关于“尼江”地区团结稳定长治久安社会问题研究》、西藏民族大学西藏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正确处理西藏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的关系”重大项目、西藏自治区“十大工程”研究“美丽西藏”重大项目、深入推进“正确处理好西藏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的关系”实践研究等。

主要承担《藏族文化》《藏族宗教文化》《西藏寺庙文化与管理》以及《敦煌古藏文文献释读与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刘凤强,汉族,1978年2月16日出生,河北省平乡县人,兰州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学术与文献、藏族文献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在《史学史研究》、《清史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史学导论》等课程教学工作。

                   


  马宁
,羌族,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人类学、民族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西藏夏尔巴人、僜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舟曲藏汉民族经济文化交融情况调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门巴族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国家民委委托课题“中尼边境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等课题,出版专著《藏汉接合部多元宗教共存与对话研究》《门巴族、珞巴族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在《西北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和省部级奖励。主要讲授《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民族学调查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生态人类学》等课程,带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田野调查工作。


           
  陈武强,男,汉族,甘肃通渭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专门史专业(中国西部边疆史方向),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藏族法制史、明史、西北少数民族史。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三项:2008年度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项目《宋代甘青藏区民族法律文化研究》、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明代中国日本琉球三国关系与东亚国际秩序研究》、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朝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使臣往来文献资料整理和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传佛教寺庙管理体制研究──以拉卜楞寺地区为例》、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四至十六世纪明蒙关系走向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三部:《边疆的法律:北宋治理民族地区的理论与实践》,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10月;《宋代民族法制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月;《明代中国日本琉球三国关系与东亚国际秩序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10月。参编著作两部:《西北边疆管理模式演变和社会控制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3月;《西北少数民族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1月。
  近年来,先后在《中国史研究动态》、《西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北方论丛》、《贵州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广西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等CSSCI源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获奖情况: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获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4项;20086月,获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3年,获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年,获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优秀学术奖。2014年,获西藏民族大学科研成果奖;20178月,获第二届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78月,获2017年度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89月,获西藏民族大学优秀教师。


           

  更登磋,女,藏族,教授,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藏语系(今西北民族大学藏族语言文化学院),同年到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2005-2008在西藏大学文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现在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藏语文教研室工作。承担《藏语基础1》、《藏语基础2》、《西藏文化与经济》 《西藏民族文化》 《藏语提高班》以及研究生藏语课程等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开设《藏族民俗欣赏》公共选修课。
  研究方向:人类学,第二语言教学,应用语言学。先后主持、参与二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纵向课题;参与横向课题十余项。先后在《民族研究》、《西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文化遗产》、《西藏佛教》、《西北民族大学学报》、《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藏文、汉文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编、参与撰写学术著作两部《苯教祖师语录》、《藏彝走廊里的白马藏族:习俗、信仰与社会》;编著教材两部《初级藏语文教程》、《藏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