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2
来源:民族研究院
浏览次数:17495
朱玉福,1972年8月出生,男,哈尼族,云南绿春县人,2004年获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人口较少民族研究。兼任中国民族法学会理事、西南民族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民族问题和民族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期刊评价民族学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党校兼职教授。荣获西藏民族大学优秀教师、“宝钢教育奖”、陕西省“青年突击手”等荣誉。
先后主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实践程度调查研究》《西藏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研究》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在《民族研究》《中国藏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广西民族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60多篇发表于核心期刊,7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民族报》《云南日报》等摘录;出版专著《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实践研究》《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回顾与前瞻》。
荣获十多项科研成果奖,其中6项成果获省部级学术奖。“西藏门巴、珞巴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探讨”(独立获奖,2010年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排名第一,2011年国家民委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实践程度评价及思考”(独立获奖,2012年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成就、措施及经验”(独立获奖,2014年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实践研究”(独立获奖,2017年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关于西藏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排名第一,2018年国家民委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此外,科研成果还荣获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大学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届优秀科研成果奖。
丹曲,男,藏族,甘肃肃南人,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博士学位;2007年1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学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格萨(斯)尔》学会副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藏传佛教文化与史诗《格萨尔》、民族古文献学以及重大现实问题,先后出版学术著作有《拉卜楞寺简史》《安多地区藏族文化艺术》《拉卜楞史话》《甘肃藏族史》《卓尼藏传佛教历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论稿》《西藏藏传佛教寺院》《<格萨尔>所反映的山水寄魂山观念与古代藏族的自然观》《藏族史诗<格萨尔>论稿》《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藏族生态伦理观念研究》《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文化调查研究》等十几部;整理藏文古籍《第五世嘉木样活佛传》《香顿丹巴嘉措全集》(4册)《拉卜楞藏文典籍丛书》(11册)《<格萨尔>精选本》(18~40卷,32本)等。
长期关注地方民族史、藏传佛教文化、英雄史诗《格萨尔》的口头传统研究,注重田野考察研究、民族志写作与学术理论思考的三维互动。先后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完成现实问题调研报告10余篇。其中参与编写的《夏河县志·文化志·民政志》(合作),获2001年度甘肃省社科图书二等奖;论文《简述藏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及其影响》获1990年甘肃省第二届优秀社科三等奖;专著《拉卜楞寺简史》,获1995年度甘肃省社科图书三等奖;专著《安多地区文化艺术》,获1998年度十五省区社科图书二等奖;工具书《拉卜楞历史档案编目与拉卜楞研究论著目录索引》(合作),获2011年第十二届甘肃省优秀社科(工具书)三等奖;调研报告《甘南藏族部落及其老人组织在当代的影响及其作用》,2014年度国家民委科研成果三等奖;专著《<格萨尔>所反映的山水寄魂山观念与古代藏族的自然观》,获2015年甘肃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
近年来,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005年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藏文文献中的“于阗”(li-yul)研究》、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藏文40卷《格萨尔》精选本”二期工程的编纂工作、2013年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重大研究项目《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甘肃卷》、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国家民委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研究——以羌族为例》和《关于“尼江”地区团结稳定长治久安社会问题研究》、西藏民族大学西藏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正确处理西藏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的关系”重大项目、西藏自治区“十大工程”研究“美丽西藏”重大项目、深入推进“正确处理好西藏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的关系”实践研究等。
主要承担《藏族文化》《藏族宗教文化》《西藏寺庙文化与管理》以及《敦煌古藏文文献释读与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刘凤强,汉族,1978年2月16日出生,河北省平乡县人,兰州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学术与文献、藏族文献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在《史学史研究》、《清史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史学导论》等课程教学工作。
马宁,羌族,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人类学、民族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西藏夏尔巴人、僜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舟曲藏汉民族经济文化交融情况调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门巴族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国家民委委托课题“中尼边境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等课题,出版专著《藏汉接合部多元宗教共存与对话研究》《门巴族、珞巴族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在《西北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和省部级奖励。主要讲授《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民族学调查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生态人类学》等课程,带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田野调查工作。
陈武强,男,汉族,甘肃通渭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专门史专业(中国西部边疆史方向),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藏族法制史、明史、西北少数民族史。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三项:2008年度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项目《宋代甘青藏区民族法律文化研究》、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明代中国日本琉球三国关系与东亚国际秩序研究》、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朝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使臣往来文献资料整理和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传佛教寺庙管理体制研究──以拉卜楞寺地区为例》、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四至十六世纪明蒙关系走向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三部:《边疆的法律:北宋治理民族地区的理论与实践》,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宋代民族法制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月;《明代中国日本琉球三国关系与东亚国际秩序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参编著作两部:《西北边疆管理模式演变和社会控制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西北少数民族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1月。
近年来,先后在《中国史研究动态》、《西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北方论丛》、《贵州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广西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等CSSCI源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获奖情况: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获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4项;2008年6月,获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3年,获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年,获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优秀学术奖。2014年,获西藏民族大学科研成果奖;2017年8月,获第二届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7年8月,获2017年度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8年9月,获西藏民族大学优秀教师。
更登磋,女,藏族,教授,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藏语系(今西北民族大学藏族语言文化学院),同年到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2005-2008在西藏大学文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现在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藏语文教研室工作。承担《藏语基础1》、《藏语基础2》、《西藏文化与经济》 《西藏民族文化》 《藏语提高班》以及研究生藏语课程等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开设《藏族民俗欣赏》公共选修课。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Copyright ?2024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版权所有陕ICP备160167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