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十二五”时期改革和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1-10-24信息来源:信息工程学院 浏览次数:1778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民院五十周年校庆时给学校的贺信精神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落实《西藏民族学院“十二五”时期改革和发展规划》(下称《规划》),结合信息工程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二级学院子规划。
一、“十二五”信息工程学院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定位
(一)信息工程学院基本概况
信息工程学院是西藏民族学院于21世纪初组建仅有的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二级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网络工程六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四个一级学科。一个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专业,有西藏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硕士研究方向,各层次在校生1400多人。
学院教职工64人,其中博士12人(含在读4人),硕士21人,在读硕士19人;教授、副教授14人,讲师22人,教师平均年龄 30多岁。近几年来科研能力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博士为主的中青年科研队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电技术与太阳能应用、太阳能储能技术、光电检测技术、环境保护与监测、西藏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图像信息获取和处理、藏语音分析与信号处理、无线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应用、智能交通控制等。
学院于2011年首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三项,总资助金额达126万,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与其它高校合作主持了国家863重点项目子课题一项、横向子课题一项;主持省部级项目6项(其中有教育部重点项目,自治区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被SCI、EI等收录20余篇(检索篇数近三年的占80%);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主编、副主编教材近10部。拥有由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西藏大气环境光信息处理与应用(负责人常岐海)》重点实验室一个。
学院现有五类实验室,即公共基础实验室(含有7个计算机房700台微机,力学、光学和电磁学实验)、计算机技术中心(含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电子信息综合实验室(含单片机与接口实验、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实验,电子工艺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含通信原理实验、网络与通信综合实验)、工业工程的工程制图实验室。
(二)十二五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定位
指导思想:主动适应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内涵式发展,以《规划》明确提出的“一四八一”(即围绕“一个根本任务”,实施“四个战略”,落实“八项主要工作” ,实现“一个目标”)改革发展思路为指导思想,为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服务和信息工程类人才保证。
定位: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稳定和优化现有电子信息类、工程类本科专业、适当增加新专业、适度拓展办学规模,大力加强科研能力、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的建设,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开展继续教育,建成教学科研型二级学院。
二、“十二五”信息工程学院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把信息工程学院建成以电子信息类、工程类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开展继续教育,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型二级学院。
(二)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到2015年,本专科在校生人数控制在2000人以内,增加研究生教育,适度扩大内地生源招生规模。
——学科建设:重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已列入《规划》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争取到2015年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成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在“十二五”期间,增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硕士点积蓄科研和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建设:到2015年,专任教师达90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5%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5%以上);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以上,每个学科专业有教授3-4名,副教授8-9名。建设1-2个自治区级或校级教学和学术团队,力争产生自治区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科学研究: 建设6-7个科研平台(实验室),其中建设2-3个教育部或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设2-3个在区内乃至全国有竞争力的学术创新团队。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省部级科技及横向项目8-10项,争取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项。
——人才培养:根据西藏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应用型技术及复合型人才。新增若干个本科专业,建设1-2个自治区品牌专业,建设2-3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5-6门校级重点课程,争取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区内外本专科生就业率达到同类院校平均水平以上。
——办学条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新建综合实验楼、数字校园化、图书馆资源、科技园区(实验实训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三、“十二五”信息工程学院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学科建设
从西藏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依据现有的师资力量、科研方向和科研、办学水平,在“十二五”期间,信息工程学院重点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电子信息类一级学科(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已列入《规划》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成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012年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在东南大学对口支援下,2014年完成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同时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积蓄科研和师资力量,做好“十二五”之后电子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的准备。
“十二五”期间,适时申报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点材料,力争申报成功,开办计算机技术、网络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等专业。
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人才队伍建设(包括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和本科教学建设。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为加快学科发展、快速提高科研水平、缩短发展周期,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层次;以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高素质的中青年人才为骨干,以增强学科队伍的可持续竞争力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支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学科梯队。
1、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引进3-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引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或出国留学人员1名,其中有1位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作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给予一定的科研启动费;在信息和通信工程学科引进3-4名具有博士的教师,引进有博士学位的教授1名作为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并给予一定的科研启动费;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引进2-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引进有博士学位的教授1名作为学科带头人,并给予一定的科研启动费。
2、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1)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
建立学科带头人培养机制,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对学科带头人进行培养,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博士后等方式,培养、造就学科带头人4-5人。其中,东南大学每年接纳1-2名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进修(主要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资助计划),通过指定导师制定培养方案、并推荐培养对象积极参加本学科教学科研等方法帮助我院培养2-3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领域内的在西藏乃至西部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骨干教师培养
——全面推进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培养培养8-1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素质骨干教师。其中,东南大学通过“少数民族骨干教师计划”和“教育部对口支援定向计划”博士招生名额,帮助信息工程学院培养6-8名博士骨干教师。
——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完善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骨干教师。
3、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实行学术团队“首席专家负责制”,按照研究方向构建学术团队,出台相关政策、列出专项资金,鼓励和资助学术团队的建立和发展,为学术团队的发展搭建科研平台。到2015年,建设2-3个在区内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竞争力的学术创新团队。
4、境外合作交流。
配合学校实施“优秀人才到境外学习培训特别计划”,选派8-10名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出境短期学习和培训。
5、实施“校外专家教授聘用计划”
利用学校地处高教大省陕西的区位优势和东南大学的对口支援,每学期聘请1-2名校外专家教授到我校工作或短期访问,共同开展主要面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聘请2-3名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指导中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三)科研建设
1、科研平台建设
根据我院制定的学科发展目标、人才引进和学术团队建设的要求,根据目前学科研究方向及人才具备的条件,“十二五”期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方向下,整合建设五个专业研究实验室和一个研究中心,分别为:
(1)西藏大气环境光电信息处理与应用实验室(已立项,资金到位)
(2)青藏高原生态与资源环境监测与遥感实验室(已列入学校“十二五”规划)
(3)光电子多功能专业研究实验室(已列入学校“十二五”规划)
(4)青藏高原通信技术与信息化实验室
(5)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
(6)民族文化信息化技术研究中心
其中,“民族文化信息化技术研究中心”为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信工学院下设的研究中心,“青藏高原通信技术与信息化实验室”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由对口支援东南大学扶助建设。
在建设科研平台的同时建设、锻炼科研团队。到2015年,建成1-2个教育部或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2、科研合作和交流
鼓励“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以及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建创新基地等,设计开发产品,提供咨询,增强经济效益。支持、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地方和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推进成果转化。其中,利用东南大学对口援助,争取从2013年起,东南大学相关实验室与信工学院能共同申报科研项目,支援、受援双方选出项目负责人,由双方项目负责人联合申请科研项目,解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以及有特色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3、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
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和科研实力,推动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配合学校科技园区的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集中在西藏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数字化产品研究开发方面的成果,培植科研优势,组建产学研一体的研发机构。
(四)教学和人才培养建设
根据西藏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既考虑西藏生源的特点,又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出发,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体现先进性、科学性,体现民族地区教育特色。注重从知识的传授向重视能力,尤其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设置建设
在未来的五年期间,根据学校文理工科并重的办学方向,稳定现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和工业工程六个本科专业,适当控制招生数量,重点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突出生源办学特色;适当扩大区外生源的招生数量,逐渐的由主要面向区内的办学转向既面向西藏又面向全国的办学。根据西藏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从一个时期内能保持长线专业角度出发,增加三到四个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就业面较宽的专业。计划2012年申办数字媒体专业;2013-2014年新增环境工程、自动化;2014-2015年增加机械电子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理学)专业。
2、品牌专业与精品课程建设
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西藏生源理工科本科生培养的规律,深入研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探索出一套适合西藏生源特点的理工科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在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上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培养体系,争取能获得若干项自治区级的优秀教学成果。
 “十二五”期间,计划将计算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建成自治区品牌专业,将网络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工业工程建设成特色专业;建设2-3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5-6门校级重点课程,争取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建设2-3个自治区级的教学团队、5-6个校级教学团队。
东南大学相关院系帮助建设本科“通信工程”专业,帮助本专业教研室从2011年起依次每年开启一个重点课程的建设,包括《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息论与编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
3、教学实验室建设
建设一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以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型设计与实验,开展各种竞赛以及一些实践活动。
为配合专业建设,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实验室见表1。其中,“无线移动通信实验室”由东南大学在2011-2014年援建。
4、教学实践基地与校企联合教学基地建设
大力支持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出台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政策,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了解、沟通、联系,找准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结合点,建设3个教学实践基地。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学会主动地解决问题。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了解企业管理和需求搭建平台,建设一个校企联合教学基地。
表1 计划建设实验室情况
序号
教学实验室名称
支持专业
1
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
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
2
自动控制实验室
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3
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室
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4
无线移动通信实验室
通信工程与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5
EDA与电子测量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6
电机控制传动实验室
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7
多媒体与图形图像处理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与网络工程等
8
手机组装与维护
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
9
信息管理综合实验室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等
10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
 
5、联合学生培养
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积极探索和开展联合培养大学本科生的机制和模式。从2012年起,通信专业每年选派少量优秀本科生到东南大学学习,实行“1+2+1”培养模式,提高本科培养质量。
6、开放网络课程
东南大学为相关实验室开通相关专业远程网络课程、讲座,传输实时课程5-8门/年,网络课程10-12门/年,有选择地开放用于教学、展示教学改革、建设状态的网络信息和资源。
(五)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十二五”是信息工程学院发展的关键机遇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顺利完成我院“十二五”规划的政治保证和根本前提。
1、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把政治可靠、业务精湛、思想作风优良、工作作风扎实、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来,做好班子后备干部的选拔考核工作,形成布局合理的干部梯队。
2、坚定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问题,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合力。
3、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支部设置与专业设置挂钩,积极引导拔尖专业人才向党组织靠拢,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4、积极为开展好党组织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建设1个党支部组织生活的专门场所。
5、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通过5年建设,按照“1:150”的比例配齐政治辅导员。
根据自治区教工委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的意见,根据院党委的安排部署,按照每生每年不少于50元的标准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资金保证。
 
 
信息工程学院
2011-10-9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