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财务管理的原则 |
财务管理原则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它是从财务管理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得以证明是正确的行为规范,反映了市场经济规律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在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价值最大化不仅是企业理财追求的目标,也是企业理财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财务管理作为对资本的运作,必须遵循资本运动的基本要求和规律,运用价值管理的一系列方法,对企业资本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资本的产出率。同时还应将价值最大化原则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自觉运用价值管理的有效手段,促使企业在整个经营与投资等资本运作过程中保持稳定、高效,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风险与收益均衡是指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充分考虑风险,全面分析财务活动的收益性和完全性,在收益与风险的矛盾均衡中求得最大收益。一般来讲,风险与收益总是相互矛盾的:为了求得较高的收益,往往需要冒较大的风险。然而,当风险过大时,就会减弱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当收益过小时,也会增加企业的未来风险。因此,企业理财既不能过于冒险,不顾风险,片面地追求“最大”收益,也不能过于保守,不重视收益,片面强调财物安全。 在企业整个理财过程中,收益与风险权衡的问题无处不在。如在筹资管理中,要权衡财务杠杆收益与财务风险;在投资管理中,要比较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在分配管理中,要考虑再投资收益与再投资风险等。 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两大功能。企业理财时应十分重视如何使其拥有的有限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的效用,既要防止资源供应不足而影响企业的整体规模效益,又要避免某些环节上的资源过剩和浪费。资源配置不仅表现在企业资源在不同来源之间的组合,还表现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 企业理财讲求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是指单位资源的投入使新的资源配置比原有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即在合理的资源配置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源投入所带来的收益总量和边际效益大于原来的收益总量和边际效益。 企业进行资源配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应根据其短期经营目标与长期发展战略的要求,在资源配置和资本供求的关系上,寻找一个合理的均衡点,既不能盲目冒进,也不能畏缩保守,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2)充分利用财务的考核、评价和分析功能,结合各项财务指标,及时评价公司资源的配置情况,随时把握企业各类资本的分配与比例关系,通过各项资本利用指标,定期考核和分析资本的周转能力和盈利水平,为企业不断调整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企业理财时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即以最小的成本支出来获取最大的收益。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在筹资决策,要进行资本成本与筹资收益的权衡;在投资决策中,要进行投资成本与投资收益的权衡;在运营资金管理中,收益难以量化,但应追求成本最低化;在分配管理中,在追求分配管理成本最小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 一般来讲,企业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应遵循以下要求: (1)财务决策时,如果备选方案的可实现收益小于其投入成本,就应该放弃此方案。 (2)对于某些特殊的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要通过不断追加支出才使其投资效益不断增长,最终达到效益最大。在这种情况下,应对决策方案进行整体的成本效益分析。 (3)对于某些特殊的投资项目,当其收益难以确定时,应考虑在达到既定投资目标的前提下,如何使投入的成本最小化。 以最小的资本投入追求最大的产出效益,是企业理财的基本原则,也是一个成功企业自始至终追求的理想目标。但应注意,在理财实务中,成本效益分析不可能绝对定量化,应尽可能把重点放在成本的节约方面,尤其是在日常的内部财务管理上,特别要注意资本的运作成本。 企业理财有两层含义:一是要理清企业的财产资源,二是要理顺企业不同利益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合理分配收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是搞好企业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利益关系协调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以及其他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期望收益的满度程度,更关系到企业理财目标的实现程度。 企业在处理经济利益关系时,首先,处理好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保障所有者的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方面的利益为代价。其次,处理好企业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企业应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确保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相一致。再次,处理好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企业首先应做到依法纳税,同时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维护企业利益。 最后,处理好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企业应充分关心职工的利益,确保职工的工薪收入和各项福利,但也不能任意提薪和滥发奖金,直接造成对投资者利益的伤害等等。总之,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确保企业具有长久的综合发展能力,才能使企业的财务目标得以实现。 |
西藏民族学院 财经学院 会计教研室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