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对西藏及周边地区经略”系列成果,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4月出版发行,这是民族研究院陈武强教授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的主体内容。成果由两部著作组成:(1)《明朝对西藏及周边地区经略史料辑录》(全书14卷,计46.5万字);(2)《明朝对西藏及周边地区经略研究》(全书7章,计53万字)。系列成果以近百万字鸿篇巨制,系统构建起明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及周边涉藏地区互动关系的立体图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镜鉴。
两部著作立足于明中央与西藏及周边地方之间使者往来的原始文献考辨,运用历史人类学与地缘政治学交叉视角,突破传统治藏政策研究的范式,首创“使者往来”研究视角,首次完成三大基础性学术工程:
其一,通过《明实录》《四夷考》《明史》及藏文文献档案互证,首次考证出明代277年间中央与西藏地方及涉藏地区往来的使者达2013人(有姓名可考),另有文献未载姓名使者2.64万人,建立起1368—1644年间的使者往来数据库。其二,首次编制《明朝与西藏地方及涉藏地区使者往来统计表》,详列使者姓名、身份、贡物、回赐等8类信息,构建起可量化的研究体系。并以计量史学方法解析使者群体构成,揭示军政官员、宦官、僧侣三类使者主体职能及其使命担当与政治博弈,不仅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极大的资料便利——“工具书”,同时展现出史料考据与理论建构的双重学术价值。其三,结合文献资料考证复原“茶马道”“朝贡道”(甘青道—川藏道)的主要交通网络空间分布与历时性变迁。
研究发现,明代经略西藏及周边地区模式呈现出“制度弹性”与“文化柔性”的双重特征:既通过“多封众建”、朝贡互市等制度创新实现管辖和统治,又借助人员往来、佛教传播、器物交流完成文化认同建构。特别是明廷通过规范册封制度、整饬茶马比价等举措,形成具有连续性的边疆治理范式。书中披露的“明太祖封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元帅敕”,“永乐帝授挫失吉明威将军乌思藏卫都指挥使司指挥佥事制诰”,“明宪宗敕封辅教王封诰”以及洪武至正统年间的茶马交易细则、正统十年刊印的《大藏经》等等珍稀文献,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学命题提供了新的实证链条。
本系列成果不仅弥补了既往研究在资料系统性整理与跨学科方法论整合方面的不足,其提出的从“人员互往”到“文化认同”再到“政治认同”的理论模型更为当前边疆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理框架。其扎实的史料考证、创新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汉藏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阐释,不仅为学界树立新标杆,也为政策制定者、历史爱好者及公众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学术资源。
作者简介:
陈武强,甘肃通渭人,历史学博士。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边疆的法律:北宋治理民族地区的理论与实践》《宋代民族法制相关问题研究》《明代中国日本琉球三国关系与东亚国际秩序研究》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经济社会史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从事宋史、明史和西部边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