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2539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我校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切实发挥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西藏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三下乡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团队兵分俩路为拉孜实践团和苗绣实践团。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体验,挖掘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依托专业优势,以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传统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插上新的翅膀的同时,将其与现代精神相结合,突出在二十大精神照耀下的创新和传承。
拉孜实践团于2024年7月19日起在拉孜县文化和旅游局开展了以“文化强国:传统藏韵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堆谐文化在二十大精神照耀下的创新传承”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苗绣实践团则于7月17日起深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开展非遗文化调研。
2024年7月17日,苗绣实践团抵达酉州古城,对古城内的酉阳自治县妇联巾帼手工编织培训学校实践基地进行了走访。优秀学员毛阿姨的热情接待与深入讲解,让团队成员们对苗绣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文化价值有了初步了解。在实践基地,队员们还观摩了苗绣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切身体会到了传统苗绣手工艺品制作的繁琐以及绣娘们的艰辛。
7月18日,酉阳实践团则深入酉阳桃花源景区内,对游客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他们对酉阳苗绣的了解度,对酉州苗绣这类非遗文化发展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见等内容。调查结束后,队员们向游客们送上了由团队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用AR技术制作的带有苗绣图案的明信片,以此展示苗绣独特的艺术魅力,加深人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认识。随后,在景区内,队员们还亲眼见证了绣机手绣的精湛技艺,那些融入苗绣元素的饰品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2024年7月19日,拉孜团队一行七人乘坐四个小时的大巴车,经过盘山的公路,来到了“堆谐之乡”拉孜县。用陶渊明先生《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来形容眼前之景再好不过了,如画一般的风景驱散了大家舟车劳顿的疲惫,缓解了烈日当空给大家带来的炎热。中午十二点,我们来到了拉孜县文化和旅游局,在文旅局局长的帮助下,团队一行人十分荣幸赶在拉孜县文艺团的舞者们下班前观赏了一场气势磅礴的堆谐舞蹈排练。舞者们高超的舞艺和绝妙的舞姿,搭着富有节奏感的音乐,配着极具造型的扎木念,给我们带来了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与震撼。余音在排练室的上空久久环绕,让我们为之震惊,久久无法平息。
紧接着,我们如愿采访了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拉孜县艺术团团长兼编导扎西旺拉老师和拉孜堆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拉巴最小的女儿、拉孜县艺术团“90后”演员、拉孜堆谐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格桑卓玛老师。他们的心中,都装着一个拉孜堆谐走向世界的梦想。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抒发着最伟大的梦想。择一事,终一生。历史长河连绵涤荡,悠悠古韵徐徐回响,有这样一群人以固守己见回应世俗偏见,坚持心中挚爱,不负虔诚信仰;有这样一群人用真心感受弦歌不辍的传承,诉说岁月未逝,诠释古韵芳华。两位老师就是这样的,为了堆谐传承贡献了一生,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堆谐。
7月19日下午,团队一行人在拉孜县宣传部副部长、文旅局党总书记、文旅局次仁扎西局长的带领下参观、了解了近几年来文旅局、文艺团在各项赛事中表演堆谐获得的各项荣誉及证书,次仁扎西局长亲切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些奖状,回忆讲述着当时获奖的场景,提起这些局长满脸笑意、一脸骄傲。听说了我们想要将拉孜堆谐传播出去的愿望,局长还赠与了我们一本堆谐相关的影视碟片和一本相关书籍。
在采访环节中,局长向我们介绍了堆谐是什么,“堆谐,藏语中‘堆’指的是雅鲁藏布江上游的高地,而‘谐’则意味着歌舞。因此,堆谐可以理解为这些地区人民的歌舞形式”。次仁扎西局长分别从对堆谐的挖掘、对堆谐的保存记录、对堆谐的传承三个方面介绍了文旅局在针对堆谐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的工作重心。面对未来,在堆谐文化的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上,次仁扎西局长向我们介绍了文旅局下一步的计划与愿景。
通过这次深入的采访,我们也深刻了解到,拉孜县文化和旅游局在堆谐文化的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展现了堆谐文化在拉孜县的文化地位和在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9日傍晚,团队来到了堆谐人民广场,广场中央巨大的扎木念雕塑,雕塑顶天立地,精美的纹路吸引着人的眼球。让堆谐走出去,这是每一位拉孜人的愿望。拉孜,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当地的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他们对堆谐情有独钟,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时都要表演堆谐,通过表演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赞美之情。堆谐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
2024年7月19日,苗绣实践团惊喜地发现了土家族的特色织锦“西兰卡普”,并对传承人田果进行了深入访谈,在访谈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西兰卡普”在土家语中的含义,意为“花铺盖”。在探索苗绣的过程中我们同样意识到仍有许多少数民族的珍贵技艺需要我们知晓与发扬。
2024年7月20日,在文旅局局长的引荐下,团队来到拉孜县拉孜村寻找一位神秘的老师——拉巴老师,据局长说,这位老师义务教授村里的孩子学习堆谐,这件事他默默的坚持了很多年。
上午十点我们刚刚到达就看见许多大大小小的孩子已经早早的来到了广场,十点半随着动感的音乐响起,孩子们围成圈开启了今天的堆谐学习。通过观察,孩子们年龄大小不一,最小的身高不足半米,没有特定的队伍,没有固定的位置,大家随性所欲围成圈伴着节奏翩翩起舞。拉巴老师站在队伍的中间,观察着孩子们的舞姿,并适时提出纠正。他是孩子们堆谐之路上的指路明灯,指引着孩子们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阳光照在孩子们的身上,他们宛若一个精灵,昨日下雨还未干涸的积水,在他们灵动的舞步下绽放出了朵朵水花,他们的笑容灿烂得像朵朵鲜花。低头是舞步,抬头是梦想,最初的凝望望见生命的力量,舞蹈成了诗,汗水成了歌,堆谐舞韵,未来风向!
一曲舞罢,紧接着,团队组织对拉巴老师以及两名学习堆谐的学生代表进行采访工作。拉巴老师是堆谐文化的传承人,他在村里免费开展堆谐的培训,主要针对村子里对堆谐有兴趣却又没有钱进行系统学习的孩子们。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拉巴老师希望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于堆谐浓厚的兴趣,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埋下了种子,经过拉巴老师细心长久地浇灌培养,我们相信小小得种子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非常有幸的采访到了边巴同学,他深受父亲也就是拉巴老师的影响,从小便对堆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五岁的他已经学习堆谐六年之久。在问到有关他未来的梦想时,他说,“我以后的梦想是想要当一名堆谐人,去世界各国表演堆谐,弹唱扎木念”。说到梦想,他有神的大眼里迸射出了缕缕坚定,在场的人都被十五岁的他能有如此理想而震撼。
在采访阿旺拉姆同学时,她提到,在她第一次在社交媒体上刷到堆谐这个舞蹈时,就被其灵动的舞姿、整齐的步伐所吸引。当得知拉巴老师在义务开展堆谐培训时,她当即向父母表达了想要参加培训的想法。在接触到堆谐后,她一有空闲时间就在练习舞步。她希望自己可以努力勤奋练习,未来能够有机会成为一名堆谐传承人,将堆谐文化发扬光大。谈起未来,她信心满满,我们仿佛可以联想到在未来的某一天,她站在更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向着世界展示堆谐!
采访结束后,我们对在场的孩子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孩子们都非常耐心的配合我们完成各项工作,并针对堆谐未来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期望与建议。接下来,我们非常有幸走进了拉巴老师教授扎木念的课堂,领略了拉巴老师和孩子们演奏的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扎木念表演,让我们见识到了非遗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
百听百看不如亲身一试。最后,趁此机会,团队几名同学也想试着学习体验一下堆谐。在场的几名孩子自告奋勇当起了小老师,大家一片“师生和谐”的画面,十分温馨愉快!
2024年7月20日,苗绣实践团转战板溪工业园区的苗绣工厂,在工厂负责人胡发彦的陪同下,团队成员见证了机绣生产的现代化速度与规模,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据负责人胡发彦介绍,酉州苗绣工厂在酉阳花田乡、何家岩村、湖南十八洞都建有工坊,为当地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在丰富其业余生活的同时,也为其生活提供了保障。在结束机绣和手绣的参观后,队员们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机器逐渐取代人力的大背景下,机绣日趋精细,手绣在市场上是否会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非遗传承人又将何去何从?也许这正是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面临失传风险的缘由。最后,队员们达成共识:“机绣绣的是文化、是传播,而手绣绣的是情怀,是传承。机绣虽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取代手绣,但苗绣要以更优质、更快的速度向外传播,二者缺一不可。”
在调研开始前,苗绣实践团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队员们充分发挥了自身在网页设计和视频剪辑方面的优势,利用AR技术对苗绣图案进行三维建模,实现了苗绣的三维再现。在调研过程中,这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关注,是调研顺利进行的一大助力。然而,团队成员也意识到当前非遗文化传承面临的一些挑战,如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减弱、市场认知度不高等问题。同时,尽管互联网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但如何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非遗文化的精准传播与商业化运作,仍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2024年7月21日,拉孜实践团在桑珠孜区喃咔啦艺术文化传播馆采访了加措老师,作为我校优秀毕业生的加措老师不仅是优秀的创业人,更是堆谐扎木聂的传承者。在问及对于堆谐和扎木聂的传承有什么看法时,加措老师由衷地表示了对堆谐和扎木聂的骄傲,并强调现在有关堆谐和扎木聂的传承急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只有让当代年轻人重视、学习以及创新等,才能让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我自己从小就开始学习扎木聂,大学毕业后,我便走上了这条不仅自己热爱,还能更好弘扬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堆谐是一种美丽的文化,更是我们精神的象征。”加措老师说道。
我们还有幸请到了今年即将步入大学生活的旦增曲旺同学,作为土生土长的拉孜新时代青年,旦增曲旺同学从小便对堆谐耳濡目染。当被问及堆谐和扎木聂具有怎样的精神内涵时,旦增曲旺同学是这样回答的:“堆谐和扎木聂对我们来说就像是鱼和水,就像是农夫与田。我们辛勤耕作了堆谐这片土地,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我们彼此相依,无法分离。堆谐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图腾,我爱堆谐,堆谐也深深地眷顾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时光如流水,为时两周的西藏之旅已经圆满结束。展望未来,西藏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三下乡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团队希望以此次调研为契机,继续深化与非遗传承人、当地文旅的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非遗文化传播项目。他们期待通过精美的网页设计、生动的视频内容,AR虚拟产品的研发以及创新的传播策略,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苗绣与“西兰卡普”等非遗文化瑰宝。同时,他们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与支持,尽己之力,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眼睛记录风景,这一路我们团队成员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收获了同行一路的欢乐,感受了藏族同胞的热情,领略了祖国河山的美好。在完成项目的各项基本任务的同时,大家还对西藏的政治、历史、文化等产生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大家都收获满满。此去风来,望眼皆是山河,非遗文化千年传承,吾辈责无旁贷。这趟旅途,不仅是对我们心灵的洗礼,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不懈奋斗,为非遗传承献出青春,为祖国繁荣献出力量。
文图:信息工程学院非遗传承实践团 / 推送:施璐 / 终审:索朗玉珍 / 编辑:崔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