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22

2025-03
2025年西藏民族大学寒假“返家乡”系列活动—— “家国守望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76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青年学生在基层建设与家乡服务的广阔舞台上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挥洒青春汗水,西藏民族大学积极响应 2025 年全国大学生 “三下乡・返家乡” 社会实践活动号召。
     西藏民族大学寒假三下乡团队 —— “家国守望队”于2025年2月15日-2月26日,赴山南市、日喀则市以“三家”为主线,深入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元、意义深远的实践活动。结合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助力乡村蓬勃发展,厚植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青春力量。


一、家人:邦典织就家国梦,巾帼红心永向党

在日喀则市江孜县紫金乡孜金奴村,西藏民族大学寒假三下乡实践团队“家国守望队”将目光聚焦于团队成员贵桑拉姆的母亲——尼片。
       尼片是个平凡而坚韧的女性,凭借顽强意志独自抚养三个孩子。2002 年当选村里妇女主任后,她全身心投入为妇女和家庭服务的工作中,通过传承邦典技艺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她深刻感受到党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力量,于201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邦典作为西藏传统手工艺品,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智慧,是尼片维持家庭生计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托。
      邦典制作技艺面临诸多挑战,在这关键时刻,党和政府积极引领,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不仅组织专业培训,提升手工艺人的技能水平,还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文旅活动等,让邦典走出西藏,走向世界。
      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尼片的家庭收入稳步增长,邦典制作技艺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不仅改变了尼片一家的生活,更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家庭:传承藏戏瑰宝,奏响文化振兴乐章

  山南市乃东区作为藏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西藏民族大学寒假三下乡“家国守望团队”成员次仁顿珠,以家族藏戏传承为切入点展开调研。
       他的曾祖父作为第一代传承人,是山南市德高望重的藏戏老师,培养了众多藏戏人才,推动了当地藏戏文化的传播。爷爷作为第二代传承人,坚守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藏戏表演。

   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为藏戏发展带来新机遇。近年来,政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
        例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藏戏研究、创作和演出,开办藏戏传承培训班,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次仁顿珠在调研中与家族传承人深入交流,记录传承故事。同时,借助网络新媒体,录制藏戏表演视频并发布在各大平台,让藏戏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三、家乡:探寻搬迁幸福路,共筑团结新未来

      西藏民族大学寒假三下乡“家国守望团队”队员前往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深入了解易地搬迁政策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队员强巴卓嘎采访了 82 岁的格桑次仁老人,老人于 2017 年从加查县洛林乡加热村搬迁至共康村。过去,老人居住在偏远山区,生活条件艰苦,住房安全隐患大,经济来源有限,孩子上学和家人就医都极为不便。

       如今,在易地搬迁政策的关怀下,政府不仅为村民们建设了宽敞的藏式新居,还完善了村里的配套设施,学校、医院、超市一应俱全。 
       同时,通过就业产业扶持帮扶等举措,为村民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运用网络新媒体宣传共康村文化,展示当地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特色产业,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易地搬迁政策让共康村旧貌换新颜,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共康村的变化,是国家政策推动家乡发展的有力见证,彰显了党和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西藏民族大学此次 “三下乡・返家乡” 活动,从家人的个体奋斗、家庭的文化传承到家乡的发展变迁,全方位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社会实践中的担当与作为。
       在党的领导下,青年学子们在实践中见证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与力量,感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给人民带来的福祉,他们也将带着这份收获和责任,在未来为家乡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奋斗。

文:赵天慧,强巴卓嘎、贵桑拉姆 / 图:王冉、次仁顿珠、羊涵 / 初审:汪静仪 / 终审:索朗玉珍 / 编辑:崔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