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全文

中国哲学培养方案

来源:研究生院

发布时间:2011-10-17

点击数:5040

中国哲学硕士点( 010102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政治思想: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风,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事中国哲学、西藏宗教相关理论、历史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基础理论:要求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上,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历史和主要文献,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熟悉外国哲学的学说、流派及其沿革;能够独立讲授中国哲学专业课程;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3、科研实践能力: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从事断代哲学研究、学派思潮研究、人物专著研究以及理论专题研究的能力,能够写出具有新意的学位论文。

4、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二、研究方向及特色

方向一:藏传佛教哲学

藏传佛教思想史研究;藏传佛教宗派哲学研究;藏传佛教历史人物及名著哲学思想研究;藏汉佛教哲学比较研究。

方向二:先秦哲学

先秦诸子研究;儒家思想原创性与价值研究;道家、道教及生态伦理研究;周易哲学研究。

方向三:汉唐哲学

汉唐经学研究;魏晋玄学研究;汉唐佛学研究;晋唐三教关系研究。

三、学制

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申请延长学习年限者,要在每年6月提出申请,填写《西藏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延长申请表》,报研究生处批准。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详见附表)

研究生学习考核实行学分制,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36个学分方可毕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研究方向课及选修课四大类,设置如下:

1、公共学位课3门,282学时,9学分,由研究生处统一开设。

2、专业学位课

藏传佛教哲学方向4门,221学时,13学分;先秦、汉唐哲学研究方向5门,255学时,15学分。

3、专业方向课

藏传佛教哲学研究方向5门,204学时,12学分;先秦哲学、汉唐哲学分别为3门,各136学时、8学分。

4、专业选修课

藏传佛教哲学5门,其中2门为限选课,102学时,6学分;3门为任选课,同其它专业合上,计相应学分。

先秦、汉唐哲学研究方向,共6门课程,其中4门为限选课,136学时,8学分;另外2门为任选课,与藏传佛教哲学研究方向合上,计相应学分。

以上各类课程共计809学时、40学分。

、专业实习(实践)和学术活动

专业实习、实践,安排在第三或四学期进行,折合不少于34学时,考核必须合格。实习结束后,须填写专业实习考核表,由实习指导教师给出考核成绩。毕业前由研究生处装入研究生档案。

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做公开学术报告1次,在本学科领域的公开刊物上发表与本人研究方向有关的学术论文1篇(学生本人须为第一作者,且署名必须是西藏民族学院)。

六、硕士学位论文及答辩

本专业授予哲学硕士学位。

第二学年初,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和参加科研工作,进行学位论文选题,要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或学术价值的课题,论文要有新见解。

选题确定后,于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填写《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查表》,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报告。经导师和指导组审核同意后,拟定论文工作计划,连同开题报告一并报研究生处备案。未进行此项工作者,院学位委员会有权不授予学位。

第三学年,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

七、必读书目

1. 哲学与宗教著作: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两卷本)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至七册)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君毅:中国哲学原论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册)

        魏晋玄学论稿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两汉思想史(三卷本)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多卷本)

                  中国佛教史(多卷本)

巫白慧:印度哲学

黄心川:印度哲学史

渥德尔:印度佛教史

吕 瀓:印度佛教源流

宗喀巴:宗喀巴全集

米拉日巴:米拉日巴全集

2. 专业学术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哲学研究》     《中国藏学》

《世界宗教研究》     《中国宗教》     《西藏研究》

《中华文化论坛》     《孔子研究》     《周易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     《齐鲁学刊》     《管子学刊》

《中国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