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七大以来科研立项
序号 |
课题名称 |
主持人 |
项目编号 |
完成情况 |
1 |
2010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
杨维周 |
无编号 |
在研 |
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西藏自治区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
杨维周 |
无编号 |
在研 |
3 |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转化”实践研究----以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探索为例 |
杨维周 |
无编号 |
在研 |
4 |
强化西藏高校“大学第一年教育”策略研究 |
杨维周 |
2011ZGGJ17 |
在研 |
5 |
西藏县级政权机构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 |
王彦智 |
11CZZ023 |
在研 |
6 |
“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乡镇政权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
王彦智 |
10YJCZH166 |
在研 |
7 |
2012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 |
曹水群 |
无编号 |
在研 |
8 |
多元文化视野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项目 |
李荟芹 |
无编号 |
在研 |
9 |
《在陕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藏社会稳定发展研究》 |
徐万发 |
无编号 |
在研 |
10 |
西藏大学生民族心理认同问题研究 |
崔海亮 |
无编号 |
在研 |
11 |
西藏高校在校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
王东红 |
无编号 |
在研 |
12 |
西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
曹水群 |
10myz04 |
在研 |
13 |
当前西藏高校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
杨周相 |
无编号 |
在研 |
14 |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西藏地区学生分流研究 |
高学 |
ZJRWY02 |
在研 |
15 |
多维视野下的西藏地区学生流动研究 |
高学 |
无编号 |
在研 |
16 |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研究 |
陈敦山 |
无编号 |
在研 |
17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实践方案设计 |
胡敏 |
无编号 |
在研 |
18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课程建设 |
胡敏 |
无编号 |
在研 |
19 |
形势与政策课课改项目 |
高峰 |
无编号 |
在研 |
20 |
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
张大卫 |
无编号 |
在研 |
21 |
2011年陕西高校思政项目“在陕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藏社会稳定发展研究” |
徐万发 |
无编号 |
在研 |
22 |
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本建构 |
朱连增 |
11myy07 |
在研 |
23 |
藏传佛教道德与西藏道德教育关系研究 |
张英 |
11myy13 |
在研 |
24 |
2010年自治区级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
王 勇 |
无编号 |
在研 |
25 |
2010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优化研究” |
曹水群 |
SCH102109 |
在研 |
26 |
2010年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旅游餐饮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
曹水群 |
2010Z054 |
在研 |
27 |
2010年西藏民族学院院内重点项目“西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
曹水群 |
在研 |
|
28 |
2010年西藏民族学院课题“西藏高校民族团结与爱国主义教育探索” |
庄玉霞 |
10myy06 |
在研 |
29 |
2009年西藏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
陈敦山 |
无编号 |
在研 |
30 |
2009年西藏民族学院教改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
曹水群 |
无编号 |
在研 |
31 |
2009年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省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
曹水群 |
2009Z013 |
2010.09 |
32 |
2006年西藏民族学院科研项目“中国汉唐佛教心性论研究 |
乔根锁 |
无编号 |
2010.12 |
33 |
2006年国家民委科研项目“藏汉佛教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
乔根锁 |
无编号 |
2009.12 |
34 |
2006年学院课题“毛泽东思想在西藏的胜利和发展” |
杨周相 |
无编号 |
2008.09 |
35 |
2006年西藏民族学院科研项目“晚清外交决策制度研究” |
李荟芹 |
无编号 |
2009.12 |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 |
宋庆龄与陕西 |
徐万发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2.8 |
2 |
思想政治工作60年回顾 |
高峰、陈敦山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2009.8 |
3 |
西藏佛教史 |
董莉英参编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09.10 |
4 |
灵花灵火 |
朱连增等译 |
上海三联出版社 |
2010.3 |
5 |
朱连增参编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10.4 |
|
6 |
基层地方政权机构改革的模式研究 |
刘新生、王彦智、王宏波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0.12 |
7 |
大家精要·成玄英 |
魏冬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2011.1 |
8 |
柏拉图的《治邦者》——政治之网 |
陈志伟译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1.5 |
9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张英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1.10 |
10 |
西藏山南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纪实 |
魏冬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2011.8 |
11 |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
陈敦山 |
西藏人民出版社 |
2012.5 |
三、十七大以来获奖成果



四、十七大以来发表学术论文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发表刊物 |
发表时间 |
1 |
历史跨越 历史巨变 历史启示--中国共产党是西藏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
杨维周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1年第4期 |
2 |
浅议陕西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
曹水群 |
全国商情 |
2011年第2期 |
3 |
陕西旅游餐饮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
曹水群 |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1年第4期 |
4 |
《马原》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学实践探讨 |
范蓉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11年第2期 |
5 |
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
陈志伟 |
《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1年4月第2辑 |
6 |
论《大学》之“诚意” |
刘续腾 |
福建论坛 |
2011年第8期 |
7 |
论意识形态效度的三重要义——兼谈作为国家软实力核心要素的意识形态的建设 |
王东红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年第2期 |
8 |
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及其实践研究 |
伍淑花 |
贵州民族研究 |
2011年第3期 |
9 |
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探讨 |
伍淑花 |
黑龙江民族丛刊 |
2011年第3期 |
10 |
论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西藏社会发展中所奠定的基础作用 |
徐万发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1年第5期 |
11 |
毛泽东与宋庆龄的世纪之交 |
徐万发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1年专刊 |
12 |
论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
杨周相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1年第3期 |
13 |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意识 |
王勇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12期 |
14 |
现象学世界的超越性问题 |
朱连增 |
前沿 |
2010年第4期 |
15 |
“私人领域”与“积极自由” |
朱连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3期 |
16 |
自性与无自性之间 |
朱连增 |
西藏研究 |
2010年第4期 |
17 |
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之浅见 |
庄玉霞 |
法治时代论文精选 |
2011年5月 |
18 |
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途径 |
庄玉霞 |
贵州民族研究 |
2011年第1期 |
19 |
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和实效性研究 |
张英 |
学理论 |
2011年第1期 |
20 |
论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可的实效性 |
张英 |
学理论 |
2011年第5期 |
21 |
论西藏民族高校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
张英 |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11年第4期 |
22 |
当代大学生危机特点及干预措施 |
张英 |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11年第5期 |
23 |
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体现 |
张英 |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11年第6期 |
24 |
人类追求形而上学的渴望—古代哲学基本问题的隐形辨析 |
张英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1年第2期 |
25 |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成果 |
张英 |
西藏大学学报 |
2011年第2期 |
26 |
中西冲突背景下传统经学的困境 |
崔海亮 |
西华大学学报 |
2011年第4期 |
27 |
李源澄对廖平“今古学”的继承和发展 |
崔海亮 |
宜宾学院学报 |
2011年第7期 |
28 |
关爱大学生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扎桑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4期 |
29 |
藏传佛教文化领域中的儒家文化--以土观.罗桑却吉尼玛为例的初步探讨 |
杨胜利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5期 |
30 |
藏传佛教文化领域中的儒家文化--以土观.罗桑却吉尼玛为例的初步探讨 |
段刚辉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1年第5期 |
31 |
民族院校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浅谈 |
雷雅珍 |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
2010年第11期 |
32 |
宗喀巴:藏传佛教的改革家 |
魏冬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
33 |
当前藏传佛教文化认知现状及其对策 |
魏冬 |
中国宗教 |
2011年第10期 |
34 |
论增强思想道德教育课的实效性 |
张英 |
学理论 |
2011年第2期 |
35 |
论意识形态效度的三重要义 |
王东红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2011年第2期 |
36 |
关于构建西藏特色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
王彦智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1年第2期 |
37 |
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途径 |
庄玉霞 |
贵州民族研究 |
2011年第1期 |
38 |
藏传佛教格鲁派与汉传佛教三论宗心性哲学之比较 |
乔根锁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1年第1期 |
39 |
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
陈敦山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1年第1期 |
40 |
关于进一步完善西藏民族干部培养机制的几点思考 |
王彦智 |
党史文苑 |
2010年第12期 |
41 |
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
王彦智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9期 |
42 |
基于体验视角的西藏乡村旅游产品设计 |
曹水群 |
西藏发展论坛 |
2010年第9期 |
43 |
西藏乡村旅游中饮食文化资源开发 |
曹水群 |
农业经济 |
2010年第9期 |
44 |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
曹水群 |
文教资料 |
2010年第9期 |
45 |
浅谈加强和改进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
庄玉霞 |
党政干部论坛 |
2010年第8期 |
46 |
“参与式”教学法在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
陈敦山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8期 |
47 |
加强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思考 |
高峰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7期 |
48 |
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以西藏地区为例 |
曹水群 |
特区经济 |
2010年第5期 |
49 |
班主任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
曹水群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5期 |
50 |
关于藏传佛教文化与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
乔根锁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5期 |
51 |
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及基本经验 |
高峰 |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
2010年第5期 |
52 |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民族干部培养的成就与经验总结 |
王彦智 |
党史文苑 |
2010年第5期 |
53 |
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应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探讨 |
伍淑花 |
民族教育研究 |
2010年第5期 |
54 |
我国信访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 |
王彦智 |
甘肃社会科学 |
2010年第4期 |
55 |
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 |
朱连增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
2010年第4期 |
56 |
现象学世界的超越性问题 |
朱连增 |
前沿 |
2010年第4期 |
57 |
自性与无自性之间——宗喀巴宗教哲学思想透视 |
朱连增 |
西藏研究 |
2010年第4期 |
58 |
西藏地区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的和谐互动研究 |
曹水群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0年第4期 |
59 |
班主任育人的起点是爱生 |
庄玉霞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4期 |
60 |
新世纪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特点、经验及其启示 |
陈敦山 |
宁夏党校学报 |
2010年第4期 |
61 |
浅析乡村旅游的差异化营销——以西藏地区为例 |
曹水群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2010年第3期 |
62 |
基于游客消费意愿调查的西藏旅游餐饮发展对策研究 |
曹水群 |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3期 |
63 |
世界哲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转型理路——兼论诠释学对中国哲学现代建构的借鉴意义 |
乔根锁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3期 |
64 |
论当前我区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
高峰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3期 |
65 |
从“质量工程”的视角审视课程建设 |
高学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3期 |
66 |
论当前我区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
陈敦山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3期 |
67 |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西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
曹水群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2期 |
68 |
谈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
曹水群 |
北京教育 |
2010年第2期 |
69 |
西藏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及其旅游开发 |
曹水群 |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
2010年第2期 |
70 |
人口较少民族政治参与探讨 |
伍淑花 |
黑龙江民族丛刊 |
2010年第2期 |
71 |
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做民族团结事业的建设者和促进者 |
杨维周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1期 |
72 |
西藏现代教育的发展道路和历史经验 |
马汉斌 |
民族教育研究 |
2010年第1期 |
73 |
《庄子》中的得道之人——释《逍遥游》 |
陈志伟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1期 |
74 |
发展西部农村教育应重点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
曹水群 |
理论导刊 |
2010年第1期 |
75 |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现状的关键 |
曹水群 |
农业经济 |
2010年第1期 |
76 |
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视角——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
曹水群 |
和田师专学校学报 |
2010年第1期 |
77 |
西藏乡村旅游视域中民族传统节日创新开发 |
曹水群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年第1期 |
78 |
西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势思维的确立和养成教育的实践 |
高峰、陈敦山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1期 |
79 |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意识 |
王勇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12期 |
80 |
新时期西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浅析 |
庄玉霞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12期 |
81 |
美国基础教育社会科课程对“全球教育”的关注及启示 |
李荟芹 |
外国中小学教育 |
2010年第12期 |
82 |
西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增强及途径新探 |
庄玉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10年9月 |
83 |
西藏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 |
庄玉霞 |
西藏日报 |
|
84 |
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辨析 |
曹水群 |
生产力研究 |
2009年第9期 |
85 |
晚清外交决策制度的演进及其特点 |
李荟芹 |
宜宾学院学报 |
2009年第8期 |
86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的尝试 |
张英 |
西藏教育 |
2009年第7期 |
87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阿里湿地 |
庄玉霞 |
中国西藏 |
2009年第6期 |
88 |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
曹水群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6期 |
89 |
陕西高教实力与经济实力:矛盾与出路 |
曹水群 |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
2009年第6期 |
90 |
从“三个涉及”、“两个决不能”看西藏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 |
魏冬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6期 |
91 |
本觉:中国佛教心性本体的根本内涵——汉唐佛教心性论研究之三 |
乔根锁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5期 |
92 |
60年艰辛建设与发展 创宏伟业绩及成功经验 |
陈敦山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5期 |
93 |
西藏改革开放的根本经验是坚持新时期党的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不动摇 |
杨维周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4期 |
94 |
元朝以来西藏尼泊尔边境管理及其边界划定 |
董莉英 |
东南亚研究 |
2009年第4期 |
95 |
和平解放对西藏社会进程的历史作用 |
马汉斌 |
青海民族研究 |
2009年第4期 |
96 |
“经典与诠释:文化传统的诠释与重构”学术研讨会成果综述 |
魏冬、陈志伟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4期 |
97 |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几点看法 |
曹水群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2009年第4期 |
98 |
民族院校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 |
雷雅珍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9年第4期 |
99 |
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研究——以西藏大学生为个案 |
高学 |
贵州民族研究 |
2009年第4期 |
100 |
民族院校教学管理探讨 |
高学 |
黑龙江民族论丛 |
2009年第4期 |
101 |
新民主主义革命视阈下的西藏民主改革 |
徐继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3期 |
102 |
如何增强民族院校班级的凝聚力 |
曹水群 |
西藏教育 |
2009年第3期 |
103 |
先秦儒家“中庸”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孔子到孟子 |
杨胜利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3期 |
104 |
试论晚清外交决策信息的新拓展 |
李荟芹 |
许昌学院学报 |
2009年第3期 |
105 |
清末总理衙门的外交决策地位探析 |
李荟芹 |
昌吉学院学报 |
2009年第3期 |
106 |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浅见 |
庄玉霞 |
科技信息 |
2009年第33期 |
107 |
向着他人的超越——列维纳斯生存论思想述评 |
朱连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2期 |
108 |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 |
曹水群 |
天津经理学院学报 |
2009年第2期 |
109 |
论汉唐佛教心性论的基本思维模式——汉唐佛教心性论的研究之二 |
乔根锁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2期 |
110 |
近代湖南“自治”首举原因新探 |
李荟芹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2期 |
111 |
遵循民族高等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
高学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2期 |
112 |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
金华 |
中国经贸导刊 |
2009年第20期 |
113 |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及现实意义 |
卫芳菊杨周相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1期 |
114 |
自发性的生存 |
朱连增 |
社科纵横 |
2009年第1期 |
115 |
西藏高校大学生中不良思想行为现状分析及其教育引导 |
高峰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1期 |
116 |
西藏民族高等教育50年 |
伍淑花 |
民族教育研究 |
2009年第1期 |
117 |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形象 |
魏冬 |
西藏研究 |
2009年第1期 |
118 |
洋务外交决策方式的新变化 |
李荟芹 |
兰州学刊 |
2009年第1期 |
119 |
西藏高校大学生中不良思想行为现状分析及其教育引导 |
陈敦山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1期 |
120 |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
金华 |
现代经济信息 |
2009年第17期 |
121 |
浅论在西藏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 |
庄玉霞 |
理论前沿 |
2009年增刊 |
122 |
论陕西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曹水群 |
农业经济 |
2008年第9期 |
123 |
近代中国农民经济价值观变迁探析 |
李荟芹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8年第9期 |
124 |
浅析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李荟芹 |
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
2008年第8期 |
125 |
教师评价制度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
金华 |
中国成人教育 |
2008年第7期 |
126 |
充分领会“贺信精神” 发挥其育人激励功能 |
徐万发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6期 |
127 |
发扬优良传统 紧跟时代步伐 又好又快地发展民族高等教育 |
徐继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6期 |
128 |
浅谈西藏作家郭阿利散文的艺术美 |
庄玉霞 |
西藏文学 |
2008年第6期 |
129 |
认真贯彻落实贺信精神 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更好地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
高学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6期 |
130 |
心性论:中国佛教哲学的核心——汉唐佛教心性论研究之一 |
乔根锁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5期 |
131 |
章学诚学术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魏冬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5期 |
132 |
加强西藏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 |
高学 |
民族教育研究 |
2008年第5期 |
133 |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人权发展及西藏人权成就 |
徐万发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4期 |
134 |
失民心者必败‑‑‑‑析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其人其事 |
杨维周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4期 |
135 |
发展“一村一品”,助推陕西新农村建设 |
曹水群 |
理论导刊 |
2008年第4期 |
136 |
发扬民院优良传统,在实践中践行“校训” |
胡敏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8年第4期 |
137 |
深入学习贯彻胡总书记贺信精神 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
雷雅珍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8年第4期 |
138 |
维护社会稳定是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
马红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4期 |
139 |
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纲要》教学的一项特殊任务 |
徐万发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8年第3期 |
140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
徐继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2期 |
141 |
张载哲学诠释范式的历史反思 |
乔根锁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2期 |
142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和丰富的条件 |
杨维周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2期 |
143 |
横渠虚气辩——“虚气相争”之根源及其解决 |
魏冬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
2008年第2期 |
144 |
本体歧义与虚气相争:张载哲学本体论研究刍议 |
魏冬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2期 |
145 |
浅析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
金华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2008年第23期 |
146 |
论构建西藏和谐社会与四个文明建设 |
陈敦山 |
西藏发展论坛 |
2008年第1期 |
147 |
西藏与尼泊尔贸易试述 |
董莉英 |
中国藏学 |
2008年第1期 |
148 |
论民族伦理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
范蓉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1期 |
149 |
加强法制教育是民族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
雷雅珍 |
企业家天地 |
2008年第1期 |
150 |
境界之美:儒、道早期主体性审美体验比较刍议 |
杨胜利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1期 |
151 |
试论近代中国农民的价值取向 |
李荟芹 |
菏泽学院学报 |
2008年第1期 |
152 |
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对策研究 |
高学 |
西藏大学学报 |
2008年第1期 |
153 |
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曹水群 |
经营与管理 |
2008年第12期 |
154 |
从情景教学谈德育主体的主动性 |
金华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2008年第10期 |
155 |
嗜学如命,笑谈人生 |
徐万发 |
赵吉惠纪念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8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