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在全校上下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热烈氛围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于上午组织师生参加了学校升国旗仪式,随后准时组织师生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直播,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迅速掀起学习宣讲的高潮,率先于7月1日下午在学院会议室召开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宣讲会暨座谈交流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周月娟主持,学院全体教师参会。
观看建党百年大会升国旗直播
观看建党百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直播
徐万发教授作辅导学习报告
宣讲会邀请徐万发教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专业知识,为与会人员解读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主要内涵,他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人非常振奋且无比自豪,讲话通篇展现了共产党的坚定、自信和力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重点突出,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梳理了讲话指出的一个主题、四个伟大成就、向全世界作出的四个庄严宣告,重点解读了伟大建党精神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同时,徐万发老师还结合自己的理解,对马院老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点做了阐述,如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社主义劳动者”概念,强调“中华儿女大团结”等,他希望学院老师在科研方面多加关注,深入研究。最后,徐万发老师还以一个老党员的身份做了表态,表示一定进一步深入学习讲话精神,从讲话中汲取精神力量,努力做好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发挥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教学上坚持立德树人,守好课堂阵地,在科研上完成好科研项目,为学院的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在座谈交流环节,周月娟谈了自己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收获和体会,希望学院老师们都能坚定自信,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要求,在“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是“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要以“强国有我”的担当,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她希望全体老师加强对重要讲话的学习和研究,从讲话的丰富内涵中汲取营养,自选课题,开展研究。随后,部分党员和群众分别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关注点,畅谈了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胡敏老师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对百年党史的回顾总结,又是党面对未来的政治宣言;曹水群老师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解读;伍淑花老师作为一名非党员,谈了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认识,尤其结合云南“直过民族”今天的文明生活与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的对比,由衷感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李荟芹老师则结合对西藏问题的研究,敏锐地提出了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关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中华儿女”等若干表述的细微变化,从民族团结研究的角度谈了自己的学术理解。
7月2日,学院各师生党支部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召开了组织生活会,重温入党誓词,发放政治生日贺卡,畅谈体会感受,与党同过政治生日,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凝聚信心和力量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近期,学院还将结合专业实际,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深入讨论,探索讲话精神“三进”工作和开展课题研究等具体措施。
在座谈交流环节,周月娟谈了自己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收获和体会,希望学院老师们都能坚定自信,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要求,在“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是“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要以“强国有我”的担当,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她希望全体老师加强对重要讲话的学习和研究,从讲话的丰富内涵中汲取营养,自选课题,开展研究。随后,部分党员和群众分别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关注点,畅谈了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胡敏老师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对百年党史的回顾总结,又是党面对未来的政治宣言;曹水群老师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解读;伍淑花老师作为一名非党员,谈了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认识,尤其结合云南“直过民族”今天的文明生活与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的对比,由衷感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李荟芹老师则结合对西藏问题的研究,敏锐地提出了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关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中华儿女”等若干表述的细微变化,从民族团结研究的角度谈了自己的学术理解。
7月2日,学院各师生党支部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召开了组织生活会,重温入党誓词,发放政治生日贺卡,畅谈体会感受,与党同过政治生日,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凝聚信心和力量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近期,学院还将结合专业实际,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深入讨论,探索讲话精神“三进”工作和开展课题研究等具体措施。
(文、图:马克思主义学院/审稿:周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