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序号 |
论文名称 |
作者 |
发表刊物/论文集名称 |
发表时间 |
1. |
论增强思想道德教育课的实效性 |
张英 |
学理论 |
2011年第2期 |
2. |
论意识形态效度的三重要义 |
王东红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2011年第2期 |
3. |
关于构建西藏特色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
王彦智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1年第2期 |
4. |
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途径 |
庄玉霞 |
贵州民族研究 |
2011年第1期 |
5. |
藏传佛教格鲁派与汉传佛教三论宗心性哲学之比较 |
乔根锁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1年第1期 |
6. |
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
陈敦山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1年第1期 |
7. |
关于进一步完善西藏民族干部培养机制的几点思考 |
王彦智 |
党史文苑 |
2010年第12期 |
8. |
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
王彦智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9期 |
9. |
基于体验视角的西藏乡村旅游产品设计 |
曹水群 |
西藏发展论坛 |
2010年第9期 |
10. |
西藏乡村旅游中饮食文化资源开发 |
曹水群 |
农业经济 |
2010年第9期 |
11. |
浅谈加强和改进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
庄玉霞 |
党政干部论坛 |
2010年第8期 |
12. |
“参与式”教学法在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
陈敦山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8期 |
13. |
加强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思考 |
高峰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7期 |
14. |
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以西藏地区为例 |
曹水群 |
特区经济 |
2010年第5期 |
15. |
班主任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
曹水群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5期 |
16. |
关于藏传佛教文化与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
乔根锁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5期 |
17. |
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及基本经验 |
高峰 |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
2010年第5期 |
18. |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民族干部培养的成就与经验总结 |
王彦智 |
党史文苑 |
2010年第5期 |
19. |
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应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探讨 |
伍淑花 |
民族教育研究 |
2010年第5期 |
20. |
我国信访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 |
王彦智 |
甘肃社会科学 |
2010年第4期 |
21. |
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 |
朱连增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
2010年第4期 |
22. |
现象学世界的超越性问题 |
朱连增 |
前沿 |
2010年第4期 |
23. |
自性与无自性之间——宗喀巴宗教哲学思想透视 |
朱连增 |
西藏研究 |
2010年第4期 |
24. |
西藏地区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的和谐互动研究 |
曹水群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0年第4期 |
25. |
班主任育人的起点是爱生 |
庄玉霞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4期 |
26. |
新世纪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特点、经验及其启示 |
陈敦山 |
宁夏党校学报 |
2010年第4期 |
27. |
浅析乡村旅游的差异化营销——以西藏地区为例 |
曹水群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2010年第3期 |
28. |
基于游客消费意愿调查的西藏旅游餐饮发展对策研究 |
曹水群 |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3期 |
29. |
世界哲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转型理路——兼论诠释学对中国哲学现代建构的借鉴意义 |
乔根锁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3期 |
30. |
论当前我区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
高峰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3期 |
31. |
从“质量工程”的视角审视课程建设 |
高学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3期 |
32. |
论当前我区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
陈敦山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3期 |
33. |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西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
曹水群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2期 |
34. |
谈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
曹水群 |
北京教育 |
2010年第2期 |
35. |
西藏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及其旅游 开发 |
曹水群 |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
2010年第2期 |
36. |
人口较少民族政治参与探讨 |
伍淑花 |
黑龙江民族丛刊 |
2010年第2期 |
37. |
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做民族团结事业的建设者和促进者 |
杨维周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1期 |
38. |
西藏现代教育的发展道路和历史经验 |
马汉斌 |
民族教育研究 |
2010年第1期 |
39. |
《庄子》中的得道之人——释《逍遥游》 |
陈志伟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1期 |
40. |
发展西部农村教育应重点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
曹水群 |
理论导刊 |
2010年第1期 |
41. |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现状的关键 |
曹水群 |
农业经济 |
2010年第1期 |
42. |
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视角——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
曹水群 |
和田师专学校学报 |
2010年第1期 |
43. |
西藏乡村旅游视域中民族传统节日创新开发 |
曹水群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年第1期 |
44. |
西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势思维的确立和养成教育的实践 |
高峰、陈敦山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1期 |
45. |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意识 |
王勇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12期 |
46. |
新时期西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浅析 |
庄玉霞 |
西藏教育 |
2010年第12期 |
47. |
美国基础教育社会科课程对“全球教育”的关注及启示 |
李荟芹 |
外国中小学教育 |
2010年第12期 |
48. |
西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增强及途径新探 |
庄玉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10年9月 |
49. |
西藏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 |
庄玉霞 |
西藏日报 |
|
50. |
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辨析 |
曹水群 |
生产力研究 |
2009年第9期 |
51. |
晚清外交决策制度的演进及其特点 |
李荟芹 |
宜宾学院学报 |
2009年第8期 |
52.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的尝试 |
张英 |
西藏教育 |
2009年第7期 |
53.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阿里湿地 |
庄玉霞 |
中国西藏 |
2009年第6期 |
54. |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
曹水群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6期 |
55. |
陕西高教实力与经济实力:矛盾与出路 |
曹水群 |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
2009年第6期 |
56. |
从“三个涉及”、“两个决不能”看西藏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 |
魏冬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6期 |
57. |
本觉:中国佛教心性本体的根本内涵——汉唐佛教心性论研究之三 |
乔根锁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5期 |
58. |
60年艰辛建设与发展 创宏伟业绩及成功经验 |
陈敦山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5期 |
59. |
西藏改革开放的根本经验是坚持新时期党的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不动摇 |
杨维周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4期 |
60. |
元朝以来西藏尼泊尔边境管理及其边界划定 |
董莉英 |
东南亚研究 |
2009年第4期 |
61. |
和平解放对西藏社会进程的历史作用 |
马汉斌 |
青海民族研究 |
2009年第4期 |
62. |
“经典与诠释:文化传统的诠释与重构”学术研讨会成果综述 |
魏冬、陈志伟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4期 |
63. |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几点看法 |
曹水群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2009年第4期 |
64. |
民族院校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 |
雷雅珍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9年第4期 |
65. |
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研究——以西藏大学生为个案 |
高学 |
贵州民族研究 |
2009年第4期 |
66. |
民族院校教学管理探讨 |
高学 |
黑龙江民族论丛 |
2009年第4期 |
67. |
新民主主义革命视阈下的西藏民主改革 |
徐继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3期 |
68. |
如何增强民族院校班级的凝聚力 |
曹水群 |
西藏教育 |
2009年第3期 |
69. |
先秦儒家“中庸”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孔子到孟子 |
杨胜利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3期 |
70. |
试论晚清外交决策信息的新拓展 |
李荟芹 |
许昌学院学报 |
2009年第3期 |
71. |
清末总理衙门的外交决策地位探析 |
李荟芹 |
昌吉学院学报 |
2009年第3期 |
72. |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浅见 |
庄玉霞 |
科技信息 |
2009年第33期 |
73. |
向着他人的超越——列维纳斯生存论思想述评 |
朱连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2期 |
74. |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 |
曹水群 |
天津经理学院学报 |
2009年第2期 |
75. |
论汉唐佛教心性论的基本思维模式——汉唐佛教心性论的研究之二 |
乔根锁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2期 |
76. |
近代湖南“自治”首举原因新探 |
李荟芹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2期 |
77. |
遵循民族高等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
高学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2期 |
78. |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
金华 |
中国经贸导刊 |
2009年第20期 |
79. |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及现实意义 |
卫芳菊杨周相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1期 |
80. |
自发性的生存 |
朱连增 |
社科纵横 |
2009年第1期 |
81. |
西藏高校大学生中不良思想行为现状分析及其教育引导 |
高峰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1期 |
82. |
西藏民族高等教育50年 |
伍淑花 |
民族教育研究 |
2009年第1期 |
83. |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形象 |
魏冬 |
西藏研究 |
2009年第1期 |
84. |
洋务外交决策方式的新变化 |
李荟芹 |
兰州学刊 |
2009年第1期 |
85. |
西藏高校大学生中不良思想行为现状分析及其教育引导 |
陈敦山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9年第1期 |
86. |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
金华 |
现代经济信息 |
2009年第17期 |
87. |
浅论在西藏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 |
庄玉霞 |
理论前沿 |
2009年增刊 |
88. |
论陕西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曹水群 |
农业经济 |
2008年第9期 |
89. |
近代中国农民经济价值观变迁探析 |
李荟芹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8年第9期 |
90. |
浅析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李荟芹 |
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
2008年第8期 |
91. |
教师评价制度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
金华 |
中国成人教育 |
2008年第7期 |
92. |
充分领会“贺信精神” 发挥其育人激励功能 |
徐万发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6期 |
93. |
发扬优良传统 紧跟时代步伐 又好又快地发展民族高等教育 |
徐继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6期 |
94. |
浅谈西藏作家郭阿利散文的艺术美 |
庄玉霞 |
西藏文学 |
2008年第6期 |
95. |
认真贯彻落实贺信精神 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更好地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
高学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6期 |
96. |
心性论:中国佛教哲学的核心——汉唐佛教心性论研究之一 |
乔根锁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5期 |
97. |
章学诚学术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魏冬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5期 |
98. |
加强西藏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 |
高学 |
民族教育研究 |
2008年第5期 |
99. |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人权发展及西藏人权成就 |
徐万发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4期 |
100. |
失民心者必败‑‑‑‑析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其人其事 |
杨维周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4期 |
101. |
发展“一村一品”,助推陕西新农村建设 |
曹水群 |
理论导刊 |
2008年第4期 |
102. |
发扬民院优良传统,在实践中践行“校训” |
胡敏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8年第4期 |
103. |
深入学习贯彻胡总书记贺信精神 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
雷雅珍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8年第4期 |
104. |
维护社会稳定是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
马红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4期 |
105. |
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纲要》教学的一项特殊任务 |
徐万发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8年第3期 |
106.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
徐继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2期 |
107. |
张载哲学诠释范式的历史反思 |
乔根锁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2期 |
108.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和丰富的条件 |
杨维周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2期 |
109. |
横渠虚气辩——“虚气相争”之根源及其解决 |
魏冬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
2008年第2期 |
110. |
本体歧义与虚气相争:张载哲学本体论研究刍议 |
魏冬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2期 |
111. |
浅析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
金华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2008年第23期 |
112. |
论构建西藏和谐社会与四个文明建设 |
陈敦山 |
西藏发展论坛 |
2008年第1期 |
113. |
西藏与尼泊尔贸易试述 |
董莉英 |
中国藏学 |
2008年第1期 |
114. |
论民族伦理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
范蓉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1期 |
115. |
加强法制教育是民族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
雷雅珍 |
企业家天地 |
2008年第1期 |
116. |
境界之美:儒、道早期主体性审美体验比较刍议 |
杨胜利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8年第1期 |
117. |
试论近代中国农民的价值取向 |
李荟芹 |
菏泽学院学报 |
2008年第1期 |
118. |
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对策研究 |
高学 |
西藏大学学报 |
2008年第1期 |
119. |
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曹水群 |
经营与管理 |
2008年第12期 |
120. |
从情景教学谈德育主体的主动性 |
金华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2008年第10期 |
121. |
嗜学如命,笑谈人生 |
徐万发 |
赵吉惠纪念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8年3月 |
122. |
西藏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与分析 |
曹水群 |
中国成人教育 |
2007年第9期 |
123. |
摩诃衍那禅思想的特点及其在西藏的传播 |
李荟芹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7年第5期 |
124. |
改革开放是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杨维周 |
西藏大学学报 |
2007年第4期 |
125. |
公共权力的异化及其制约机制新视角 |
李伟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7年第4期 |
126. |
地区认同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论析 |
王彦智 |
俄罗斯研究 |
2007年第4期 |
127. |
县级政权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思路析论 |
王彦智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07年第4期 |
128. |
先秦初期儒家认识论初探 |
陈志伟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7年第4期 |
129. |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
胡敏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7年第4期 |
130. |
试论邓小平民族理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
陈敦山 |
西藏发展论坛 |
2007年第4期 |
131. |
唱响主旋律是西藏自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 |
徐万发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7年第3期 |
132. |
浅析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经济理论的创新 |
杨周相 |
集团经济研究 |
2007年第3期 |
133. |
论新形势下农民合作社的作用和发展 |
曹水群 |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
2007年第3期 |
134. |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
雷雅珍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年第3期 |
135. |
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
段刚辉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7年第3期 |
136. |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
高学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7年第3期 |
137. |
关于讲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思考 |
杨维周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7年第1期 |
138. |
关于加强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 |
雷雅珍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7年第1期 |
139. |
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宗教思想分析 |
李荟芹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7年第1期 |
140. |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
雷雅珍 |
中国成人教育 |
2007年第10期 |
141. |
浅谈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决策 |
杨周相 |
科技信息 |
2006年第9期 |
142. |
当前重要实践与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培育浅析 |
杨周相 |
科教文汇 |
2006年第9期 |
143. |
关于当前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
雷雅珍 |
科学咨询 |
2006年第7期 |
144. |
论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寺庙民主改革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
杨维周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6年第6期 |
145. |
地方政权机构改革与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分析 |
王彦智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06年第6期 |
146.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终走向两线作战窘境分析 |
马汉斌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6年第6期 |
147. |
浅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
杨周相 |
科技信息 |
2006年第6期 |
148. |
加强我国民族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个对策 |
高学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6年第6期 |
149. |
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 |
雷雅珍 |
世纪桥 |
2006年第5期 |
150. |
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创新浅论 |
杨周相 |
科教文汇 |
2006年第4期 |
151. |
新时期西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成因及解决途径 |
陈敦山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6年第3期 |
152. |
加强对世界遗产布达拉宫的综合研究——兼谈确立布达拉宫学 |
杨维周 |
西藏大学学报 |
2006年第2期 |
153. |
浅析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
杨周相 |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6年第2期 |
154. |
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荆玉惠 |
世纪桥 |
2006年第2期 |
155. |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实践课的经验总结 |
张英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6年第2期 |
156. |
提高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雷雅珍 |
世纪桥 |
2006年第2期 |
157. |
不可知论辩证 |
王勇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6年第1期 |
158. |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和谐 |
卫芳菊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6年第1期 |
159. |
哲学与政治缓解的可能性——《理想国》洞穴比喻透视 |
陈志伟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6年第1期 |
160. |
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
雷雅珍 |
北方论丛 |
2006年第1期 |
161. |
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
杨维周 |
毛泽东思想研究 |
2006年第11期 |
162. |
浅谈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入学教育 |
曹水群 |
西藏教育 |
2006年第10期 |
163. |
徘徊在校园上空的幽灵——大学生心理问题透视 |
张英 |
咸阳日报 |
|
164. |
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兰若 |
理论导刊 |
2005年第9期 |
165. |
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应认真解决农村妇女的问题 |
荆玉惠 |
科学咨询 |
2005年第9期 |
166. |
关于“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几点思考 |
兰若 |
大学时代 |
2005年第8期 |
167. |
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
荆玉惠 |
企业家天地 |
2005年第7期 |
168. |
他从迷茫中走来——一位贫困生的成长心路 |
胡敏 |
西藏教育 |
2005年第7期 |
169. |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
兰若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5年第6期 |
170. |
试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实践观 |
范蓉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5年第6期 |
171. |
西藏农业信息化的意义和发展对策研究 |
曹水群 |
西藏科技 |
2005年第6期 |
172. |
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
荆玉惠 |
理论前沿 |
2005年第6期 |
173. |
四十年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实践告诉我们什么? |
杨维周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5年第5期 |
174. |
二战时期中国上海的犹太人 |
董莉英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5年第5期 |
175. |
二战后德日对战争悔罪之不同表现及其原因 |
马汉斌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5年第5期 |
176. |
解析党员权利及其实现路径 |
兰若 |
陕西民政 |
2005年第4期 |
177. |
萨托利民主观辨析 |
王彦智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05年第4期 |
178. |
陈云党风建设思想探析——兼谈西藏党风建设问题 |
马红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5年第4期 |
179. |
论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 |
徐万发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5年第3期 |
180. |
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之辨 |
王勇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5年第3期 |
181. |
试论康德开辟的哲学道路 |
王勇 |
研究生教育 |
2005年第3期 |
182. |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刍议 |
范蓉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5年第3期 |
183. |
农民增收的关键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
荆玉惠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
2005年第3期 |
184. |
我国民族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
高学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5年第3期 |
185. |
浅谈爱生是班主任育人工作的起点 |
庄玉霞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5年第3-4期 |
186. |
提高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性的几点思考 |
杨维周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5年第3、4期 |
187. |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
徐万发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5年第2期 |
188. |
我对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思考 |
兰若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5年第2期 |
189. |
浅谈西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
卫芳菊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5年第2期 |
190. |
国内外马克思时空观新研究综述 |
王勇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5年第1期 |
191. |
试论西藏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 |
曹水群 |
西藏教育 |
2005年第1期 |
192. |
西藏农业信息化的意义和发展对策研究 |
曹水群 |
西藏发展论坛 |
2005年第1期 |
193. |
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共创良好育人环境 |
雷雅珍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5年第1期 |
194. |
西藏高校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构想 |
高学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5年第1期 |
195. |
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思考 |
雷雅珍 |
科学咨询 |
2005年第12期 |
196. |
新时期加强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的思考 |
雷雅珍 |
科学咨询 |
2005年第11期 |
197. |
当前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管见 |
雷雅珍 |
理论前沿 |
2005年第10期 |
198. |
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几点思考 |
荆玉惠 |
科学咨询 |
2005年第10期 |
199. |
坚持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相统一,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
兰若 |
毛泽东思想研究 |
2005年 |
200. |
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点滴谈 |
荆玉惠 |
高等教育与研究 |
2005年 |
201. |
羞答答的玫瑰尽悄悄地开——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在把自己导向社会主义 |
乔雅俊 |
亚洲教育 |
2004年第8期 |
202. |
高校改革中大学生心理状况探析 |
胡敏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2004年第7期 |
203. |
实用主义与高校德育 |
陈敦山 |
思想教育研究 |
2004年第7期 |
204. |
浅议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
胡敏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4年第6期 |
205. |
论西藏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伦理建设 |
卫芳菊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4年第6期 |
206. |
西藏民俗文化与西藏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之管见 |
顾惠雅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4年第6期 |
207. |
试论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 |
高学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4年第6期 |
208. |
经济趋同假说和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 |
曹水群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4年第5期 |
209. |
试论毛泽东的法制思想 |
孔艳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4年第5期 |
210. |
论邓小平中国发展观的历史维度 |
左战军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4年第5期 |
211. |
精神凝聚的源泉,团结奋进的动力——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陈敦山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4年第5期 |
212. |
推动“三个代表”“三进”工作,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
曹水群 |
安康师专学报 |
2004年第4期 |
213. |
关于国家承认理论的几点思考 |
王彦智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04年第4期 |
214. |
道心与道言:对“天籁”基本内涵之辨析 |
魏冬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4年第4期 |
215. |
邓小平同志与西藏的建设和发展 |
杨维周 |
西藏日报 |
|
216. |
“以人为本”理念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的实践 |
徐万发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年第3期 |
217. |
论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
王彦智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
2004年第3期 |
218. |
天主教在西藏的传播及影响 |
董莉英 |
西藏大学学报 |
2004年第3期 |
219. |
西藏与尼泊尔关系探微 |
董莉英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4年第3期 |
220. |
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十大矛盾 |
乔雅俊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4年第3期 |
221. |
反观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兴衰史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乔雅俊 |
西藏发展论坛 |
2004年第3期 |
222. |
动力创新和“创新动力”——我国社会前进动力新论 |
曹水群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4年第3期 |
223. |
高校改革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
胡敏 |
青年思想家 |
2004年第3期 |
224. |
全球化是驶向共产主义的历史渡轮 |
乔雅俊 |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4年第2期 |
225. |
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卫芳菊 |
社会主义论丛 |
2004年第2期 |
226. |
浅析道德对科技发展的规范作用 |
杨周相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4年第2期 |
227. |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兼对西藏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
曹水群 |
西藏大学学报 |
2004年第2期 |
228. |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高校良好育人环境 |
张英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4年第2期 |
229. |
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
张英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4年第2期 |
230. |
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
张英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4年第2期 |
231. |
教育落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瓶颈 |
乔雅俊 |
前进 |
2004年第1期 |
232.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真理、价值、理想的完整统一 |
乔雅俊 |
西藏发展论坛 |
2004年第1期 |
233. |
试题库建设之管见 |
雷雅珍 |
西藏高等教育研究 |
2004年第1期 |
234. |
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公民思想政治教育 |
陈敦山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年第1期 |
235. |
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 |
杨维周 |
西藏日报 |
|
236. |
“三个代表”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
杨维周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3年第6期 |
237. |
新世纪开发西藏人才资源的对策 |
郭东彬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3年第6期 |
238. |
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民主化与法制化 |
王彦智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03年第6期 |
239. |
当前反腐败策略的几点思考 |
卫芳菊 |
西藏发展论坛 |
2003年第6期 |
240. |
从苏共倒台看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
孔艳霞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3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