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始建于1984年,其前身为西藏师范学院开办的文体系体育专业, 2010年改建为体育学院,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体育学院为西藏体育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西藏自治区各地市、县的体育管理部门及各级学校,成为体育管理及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为西藏高原特色体育、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学院在教学、训练、科研等都代表西藏学校体育的最高水平,师资队伍科研实力强、指导水平高、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学术研究以高原人体科学和西藏传统体育文化为特色。高原体育科学充分利用独特的高海拔缺氧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有氧运动、高住低练、低住高练以及藏药等方法,研究西藏人群的运动能力、体质特征、健康促进以及基因、蛋白表达、高原疾病,特色鲜明。西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被国家民委、体育总局评为“模范集体”。在教育援藏的政策下,华东师范大学6位教授对口支援体育学院,其中博导5人,极大的提升了师资力量。体育学院与西藏体育局展开多方面的合作,联合成立了“西藏山地户外运动学院”,实现资源共享,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学科专业及特色
体育学院是西藏唯一具有体育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的培养单位,已经形成了集教学科研、竞赛训练、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办学格局。学院专业设置如下:
专业设置 |
专业名称 |
备注 |
|
本科专业 |
体育教育 |
国家一流专业,1984年招生 |
|
运动训练 |
2019年招生 |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2015年招生 |
||
休闲体育 |
2021年招生 |
||
硕士研究生专业 |
体育一级学硕士(学硕)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2019年招生 |
运动人体科学 |
2019年招生 |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2019年招生 |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2019年招生 |
||
体育硕士 (专硕) |
体育教学 |
2019年招生 |
|
运动训练 |
2019年招生 |
二、师资力量
体育学院现有在职教师4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9人;博士12人(在读5人),硕士学位28人;硕士生导师12人;国家一级裁判28人次,国家级教练员多人。“十三五”期间,体育学院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尤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方面,近几年立项数量位居全国体育院校前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2项;国家民委、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科技厅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参编体育教材7部;公开发表论文320余篇,科研经费总额380余万元。此外,学院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活动,在“西藏自治区教学技能大练兵”、“陕西省教师技能大赛”、“陕西省教师说课比赛”等比赛中多名教师荣获优异成绩。
三、教学、训练、科研设施
体育学院教学、训练设施齐备,渭城校区现有标准田径场、足球场、室外篮球场、室外排球场、室外网球场、文体馆、乒羽馆、体操馆、健美操房、多功能健身房等教学训练场馆。秦汉校区现有可供举办大型赛事的天然草足球场以及其它运动场地设施,满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需要。
体育学院现有“西藏自治区重点运动生理机能综合实验室”、“高原体育与健康实验室”、“运动解剖实验室”、“体育保健实验室”,“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 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600余万元,实验室总面积405.1平方米;此外,学院设有“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心” 、“西藏高原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为教学、科研需求提供保障。
四、训练竞赛
加强学生的训练竞赛,为学生搭建技能展示平台。近年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自治区级体育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大学生CUBA、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等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体育学院曾多次代表西藏、陕西两省区参加各级比赛并多次取得金牌。体育学院多次被陕西省授予“陕西省民族体育先进集体”,被西藏自治区授予“西藏自治区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体育学院“十四•五”期间将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博士研究方向、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申报方面继续努力,并积极探索与其他院校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新模式,争取再上新台阶。
更新于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