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Detail

信息详情

本科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

人才培养 >> 本科教育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认证整改工作方案
发布日期:2024-03-12 来源:体育学院 阅读次数:1887


2023517日至19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查。专家组在充分肯定专业建设特色和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体育学院将聚焦重点,深入推进体育教育专业整改。为顺利完成整改工作,巩固认证成果,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根据认证专家组的反馈意见并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方针,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坚持整改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重点整改与全面提升相结合,全面保障和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作目标

以专业认证整改为契机,完善专业培养目标、修订毕业要求、优化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合作与实践成效、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从根本上推进专业建设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切实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有效提升学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

三、领导小组

学院成立专业认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杨海航任组长,戴强、王兴怀、李子任副组长,成员由专业体育教研室、体育理论教研室、大学体育教研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人组成。

四、本轮认证提出的问题与不足及整改计划

(一)培养目标

问题1:面向岗位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评价还不到位,社会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匹配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论证。

整改措施:1.学校层面制定《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学院层面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实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制度。2.面向专业人才需求,对接学校的办学定位,组织各学院、各专业开展规范有序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完善修订培养目标。3.精准分析岗位需求,将岗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体系,延伸培养目标到毕业要求,预期毕业生毕业5年后可能达到的专业成就和职业发展潜力,完成论证报告。

(二)毕业要求

问题2:部分毕业要求指标点内容分解和落实的可衡量性及分解点与支撑的课程任务权重关系合理性需进一步加强。

整改措施:1.参考教育部《师范生职业能力标准》,以产出为导向,准确把握区域人才需求、职业能力的特点和本专业办学的优势,对专业每项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指标点,每项指标点要有高支撑课程。2.学校层面制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学院层面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严格落实。3.查阅对照毕业要求分节点、指标点表述的能力与课程目标、课程各章节内容与要求的关系,在明确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基础上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目标内容是否与指标的表述的关联度。

(三)课程与教学

问题3: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需进一步明晰,课程目标的设计不够合理。

整改措施:1.认真学习和梳理课程属性,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采取任课教师、教研室、专业负责人、院教学委员会广泛参与、层层推进的方式,精确制定课程支撑力要求的质量指标点。2.把握教书育人的培养逻辑并明晰各指标点的学理依据,明确本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和功能边界,制定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目标。3.学院成立课程审核小组,严格对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制度审核。

问题4: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方法有效性不强。

整改措施:1.建立基于毕业要求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包括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理论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考核质量标准等。2.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需求不断调整授课模式,灵活采取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保证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3.实现教考分离,将与课程相关的课程组的其他老师以及课程相关的学生纳入评价中来,使定量评价更科学,更客观,有效的发挥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作用。

(四)合作与实践

问题5:教育实践三习课程化建设对一践行三学会的实践养成作用不突出。

整改措施:1.建立健全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应毕业要求制定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的教学大纲。2.细化实践考核指标,做到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等,并与其它教学环节有机衔接。3.进一步落实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有效的保证师范生教育实践的质量。

(五)师资队伍

问题6:学校教师分类评价制度不尽完善,与中学的学生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工作尚未形成共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成果。

整改措施:1.合理调整教师专业结构,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加大教师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2.完善教师深入中小学一线的选派机制和激励机制,开展各种年龄层面的课堂教学优秀奖评选活动、微课展示、课件比赛等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3.建立教师持续发展和成长档案,增加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加强教师交流和培养培训力度,做到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纳入教师分类评价体系。

(六)质量保障

问题7: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实践教学以教学实践、教研实践为主,师德体验、班级管理等实践内容较少。

整改措施:1.规范教学实践体系。做到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内容,制定师范生实习手册,包含实践教学指导性文件,师范生三习的过程性材料,体现双导师的指导记录、成效评价等相关资料,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2.评价主题包含双导师、实习学校领导小组等。评价结果能够证明师范生师德体验、教学实验、班级管理实验、教研实验的达成情况。

问题8:未形成关于师范生发展诉求的学情分析报告。

整改措施:1.在学校、院系、班级、学生四级联动的基础上,完善学生发展诉求的调研机制,形成综合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加强对师范生学习意愿和发展需求的关注,增设院长信箱等学生诉求渠道。2.开展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活动,调查学生的需求,形成学情分析报告,并依据学生分析报告,完善师范生指导服务体系。

(七)学生发展

问题9: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手段单一,外部评价形式单一。

整改措施:1.完善毕业生持续支持(毕业5年)反馈和改进机制,建立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2.定期对毕业生进行书面、网络、微信、访谈等方式的跟踪调查,并邀请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专业发展现状作出判断,精准把握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问题10:设施保障、资源保障比较薄弱,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设施、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总体投入不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使用机会不多,使用数量不够,难以保障毕业要求的达成。

整改措施:1.加强中小学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库建设。2.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需求不断调整授课模式,灵活采取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3.与学校相关单位协调,充分调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设施向体育教育专业的倾斜,形成信息化教学设施管理和共享机制。

问题11: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及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实施细则,运行不够规范健全,评价结果应用缺少持续改进的、可操作性的制度和措施。

整改措施:1.围绕毕业要求和科技目标的达成,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控和评价。对标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监控和评价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与毕业要求相关的各环节,改进和完善课程发展的评价方法。2.与西藏地区中学及基础教育机构密切联系,完善中学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3.加强专业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持续跟踪毕业生定期对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和操作性。4.明确相关职责部门和专业的职责。完善技术培养目标,并且要求各种目标达成情况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规范制度,建立基于课程体系和理性评价的常态化改进工作机制,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技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改进工作有据可依。

 

 

 

 

 

 

 

 

体育学院

202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