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Detail

信息详情

本科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

人才培养 >> 本科教育

2023版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24-03-13 来源:体育学院 阅读次数:1568

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运动训练专业

专业代码:040202K

二、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立德树人

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致我校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中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教师队伍的有机结合,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协同效应。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言传与身教相统,不断提高青年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专业素养,培养有志于扎根基层,在艰苦、复杂的民族地区从事运动训练相关工作的体育专门性人才,能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竞技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突出的专项运动技能和运动训练指导及竞赛组织能力,能在学校、基层运动队、体育俱乐部、赛事公司等单位的从事运动训练、教学和竞赛组织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特别是培养能够在西藏从事运动训练相关工作的专门性人才。

目标1: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标2:熟练掌握专项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熟悉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规律,掌握体育运动教学训练方法。

目标3:能够应用运动训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专项训练的理论、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专项运动教学与训练、赛事组织与裁判工作和体育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释运动训练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

目标4:熟悉一门外语,能基本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外文资料;具有熟练运用网络与计算机的能力,对运动训练专业领域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处理。

目标5:了解运动训练、教学、竞赛组织和管理的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理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理念,熟悉国家有关竞技体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初步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目标6: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创新创业能力及不断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毕业要求

1.职业情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的自觉意识;具有坚定的职业志向、终身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的事业情怀。

1.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体育事业;

1.2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底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自觉意识;

1.3坚定的职业志向、终身从事体育工作的事业情怀;

2.基础素质:掌握人文社会科学、体育科学、教育科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领域中的经典理论和著作;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运动训练竞赛组织、指导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2.1掌握人文社会科学、体育科学、教育科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领域中的经典理论和著作;

2.2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

2.3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运动训练竞赛组织、指导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3.基础知识:掌握运动科学、人体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运动训练科学等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熟悉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规律,掌握体育运动教学训练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

3.1掌握运动科学、人体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运动训练科学等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

3.2熟悉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规律,掌握体育运动教学训练方法;

3.3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

4.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应用运动训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专项训练的理论、技能和方法,从事学校、体育俱乐部、赛事公司等业余训练与竞赛工作的能力;掌握2项以上社会所需的运动技能,了解该技能进行健身以及业余赛事参与的现状,并具有相关技能的指导与教学能力;基本掌握青少年运动动员发展的身心特征。

4.1系统掌握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运动技术、综合实践技能,具有从事学校、体育俱乐部、赛事公司等业余训练与竞赛工作的能力;

4.2掌握2项以上社会所需的运动技能,了解该技能进行健身以及业余赛事参与的现状,并具有相关技能的指导与教学能力;

4.3掌握基层教练员及体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教练员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生命科学、社会学等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掌握青少年运动动员发展的身心特征;

5.实践创新:熟悉国家重要体育管理机构的概况及其改革趋势,了解国家竞技体育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的重要举措,具备深入基层开展业余训练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经验和基本能力;具备国家二级或二级以上运动技术水平以及相应的2项以上裁判等级资质;初步掌握基本的运动学科研方法及科学研究的素养和能力。

5.1熟悉国家重要体育管理机构的概况、及其改革趋势,了解国家竞技体育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的重要举措,具备深入基层开展业余训练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经验和基本能力;

5.2具备国家二级或二级以上运动技术水平以及相应的2项以上裁判等级资质,熟练掌握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计划及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技能,具备撰写专项训练计划及青少年运动动员生涯规划,并能够立足专项、体能、智能、心能等方面的发展规律进行执教的能力;

5.3具有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初步掌握基本的运动学科研方法及科学研究的素养和能力;

6.职业素养: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具备社会服务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并能遵守现行的行业规范与政策法规,通过所从事的职业传递正确的健康观、体育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同行、客户、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6.1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了解并能遵守现行的行业规范与政策法规,通过所从事的职业传递正确的健康观、体育观和价值观;

6.2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同行、客户、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6.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7.自主学习:理解社会需求、体育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7.1能够有意识补足自身短板,主动从网络、书本、视频等媒介中获得所需知识,及时了解国内外体育行业发展动态;

7.2掌握体育学科研究所需的基本科研方法,能够对运动训练领域所存现象进行客观研判,把握其发展规律;

7.3能够根据时代和运动训练发展需求,不断补充自身专业知识及技能,形成清晰的职业方向,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3

培养目标4

培养目标5

培养目标6

毕业要求1

[职业情怀]

 

 

 

 

 

毕业要求2

[基础素质]

 

 

 

 

毕业要求3

[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

[基本技能]

 

 

 

 

毕业要求5

[实践创新]

 

 

 

 

 

毕业要求6

[职业素养]

 

 

 

 

 

毕业要求7

[自主学习]

 

 

 

 

 

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矩阵图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课程/环节

(一)[职业情怀]

指标1-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体育事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指标1-2: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底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自觉意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

指标1-3:坚定的职业志向、终身从事体育工作的事业情怀;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专业选修课、见习、实习

(二)[基础素质]

指标2-1:掌握人文社会科学、体育科学、教育科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领域中的经典理论和著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健康教育学、体育概论

指标2-2: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

大学英语、体育科研方法、大学语文/公文写作/写作与沟通、公共藏文、见习、实习

指标2-3: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运动训练竞赛组织、指导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计算机文化、大学语文/公文写作/写作与沟通、见习、实习、体育统计学

(三)[基本知识]

指标3-1:掌握运动科学、人体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运动训练科学等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

专项理论与实践(基础一)、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育社会学

指标3-2:熟悉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规律,掌握体育运动教学训练方法;

大学计算机文化、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运动训练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指标3-3: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

专项理论与实践(提高四)、运动训练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竞赛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专业课程选修类

(四)[基本技能]

指标4-1:系统掌握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运动技术、综合实践技能,具有从事学校、体育俱乐部、赛事公司等业余训练与竞赛工作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竞赛学、专项理论与实践(提高一)、体育场地设施与管理、专业课程选修类

指标4-2:掌握2项以上社会所需的运动技能,了解该技能进行健身以及业余赛事参与的现状,并具有相关技能的指导与教学能力;

运动训练学、专项理论与实践(提高二)、专业课程选修类

指标4-3:掌握基层教练员及体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教练员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生命科学、社会学等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掌握青少年运动动员发展的身心特征;

心理学、美育理论、劳育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竞赛学、专业课程选修课、见习、实习

(五)[实践创新]

指标5-1:熟悉国家重要体育管理机构的概况、及其改革趋势,了解国家竞技体育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的重要举措,具备深入基层开展业余训练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经验和基本能力;

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专项理论与实践(提高三)、大学语文/公文写作/写作与沟通、体育统计学、双创教育与就业指导、专业课程选修课、见习、实习

指标5-2:具备国家二级或二级以上运动技术水平以及相应的2项以上裁判等级资质,熟练掌握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计划及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技能,具备撰写专项训练计划及青少年运动动员生涯规划,并能够立足专项、体能、智能、心能等方面的发展规律进行执教的能力;

大学语文/公文写作/写作与沟通、公共藏文、专项理论与实践(基础二)、专业课程选修课、实习、研习

指标5-3:具有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初步掌握基本的运动学科研方法及科学研究的素养和能力;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专业课程选修类、专业见习、专业实习

(六)[职业素养]

指标6-1: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了解并能遵守现行的行业规范与政策法规,通过所从事的职业传递正确的健康观、体育观和价值观;

健康教育学、心理学、美育理论、劳育理论、见习、实习

指标6-2: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同行、客户、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专项理论与实践(提高五)、美育理论、劳育理论、大学英语、公共藏文、大学语文/公文写作/写作与沟通

指标6-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专业课程选修类、专业见习、专业研习、毕业实习

(七)[自主学习]

指标7-1:能够有意识补足自身短板,主动从网络、书本、视频等媒介中获得所需知识,及时了解国内外体育行业发展动态;

体育概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专业课程选修课、教育见习、创新创业教育

指标7-2:掌握体育学科研究所需的基本科研方法,能够对运动训练领域所存现象进行客观研判,把握其发展规律;

专业见习、专业研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课程选修课、创新创业教育

指标7-3:能够根据时代和运动训练发展需求,不断补充自身专业知识及技能,形成清晰的职业方向,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见习、专业研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课程选修课、创新创业教育

 

 

 

三、基本学制

标准学制为4年,在校学习时间为3至6年(含休学)。

四、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最低170学分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五、学分要求

根据《西藏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要求执行。

平台

通识教育平台

专业基础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

创新实践平台

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课程

性质

通识

必修

通识

选修

专业基础必修

专业教育必修

专业教育选修

创新实践必修

创新

创业

 

学分

48

8

16

48

20

24

6

170

六、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

专业核心课程: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竞赛学、专项理论与实践等。

七、创新实践环节

(一)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入学教育、形势与政策、第二课堂、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二)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或训练实习;竞赛与裁判工作;学术活动。

八、各学期周学时、课程门数、考试课程门数分布情况

学期

周学时

课程门数

考试课程门数

考查课程门数

备注

第一学期

28

17

15

2

 

第二学期

26

20

19

1

第三学期

23

17

11

6

第四学期

25.7

19

14

5

第五学期

24

19

12

7

第六学期

15

20

9

11

第七学期

20

16

6

10

第八学期

16

11

5

6

九、课程体系构成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

课程体系

学时

通识教育平台

专业基础

平台

专业教育

平台

创新实践平台

总计

学时

954

272

1148

578

2952

占总学时(%)

32.31%

9.21%

38.89%

19.58%

100%

学分

56

16

68

30

170

占总学分(%)

32.94%

9.41%

0.4

17.65

100%

实验学时

0

0

0

0

0

占总学时(%)

0

0

0

0

0

实践学时

146

40

898

578

1662

占总学时(%)

8.78%

2.41%

54.03%

34.78%

100%

十、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授课学时

学分

考核

开设学期

备注

学时

理论

实践

实验

考试

考查

A11100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51

51

 

 

3

 

2

 

A1110002

思想道德与法治

51

34

17

 

3

 

2

 

A11100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51

51

 

 

3

 

1

 

A11100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51

34

17

 

3

 

3

 

A111000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51

51

 

 

3

 

4

 

A0010007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34

34

 

 

2

 

3/4

 

A0010008

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

17

17

 

 

1

 

1/2

 

A1110009

形势与政策

34

34

 

 

2

 

1-8

4.25/学期

A0910010

大学计算机文化

90

 

90

 

6

 

1-2

45/学期

A0110011

大学英语

128

128

 

 

8

 

1-2

68/学期

A1210013

公共藏文

68

68

 

 

4

 

5/6

 

A0310014

大学语文/公文写作/写作与沟通

34

34

 

 

2

 

1/2

 

A0010015

双创教育与就业指导

34

28

6

 

2

 

2

 

A0010016

美育理论

30

30

 

 

2

 

1/8

 

A0010017

劳育理论

32

32

 

 

2

 

1/8

 

A001001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

16

16

 

2

 

1/2

 

A0010019

军事理论

30

30

 

 

2

 

1/2

 

小计

818

672

146

 

48

 

 

 

 

 

人文科学课群、社会科学课群、自然科学课群、信息科学课群、民族历史文化课群、艺术与体育课群

由教务处面向全校各专业统一开设,其中文科类专业学生须选理工类课程4学分,理工科专业学生须选文科类课程4学分,毕业最低总学分8学分

B0712001

运动解剖学

51

34

17

 

3

 

1

 

B0712002

体育概论

17

17

 

 

1

 

2

 

B0712003

运动生理学

51

34

17

 

3

 

2

 

B0712004

体育社会学

34

34

 

 

2

 

3

 

B0712005

心理学

34

28

6

 

2

 

4

 

B0712006

健康教育学

34

34

 

 

2

 

5

 

小计

272

232

40

 

16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授课学时

学分

考核

开设学期

备注

学时

理论

实践

实验

考试

考查

C0712001

专项理论与实践

(基础一)

60

4

56

 

4

 

1

 

C0712002

专项理论与实践

(基础二)

68

8

60

 

4

 

2

 

C0712003

专项理论与实践

(提高一)

68

8

60

 

4

 

3

 

C0712004

体育竞赛学

17

17

 

 

1

 

3

 

C0712005

专项理论与实践

(提高二)

68

8

60

 

4

 

4

 

C0712006

运动训练学

51

51

 

 

3

 

4

 

C0712007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34

4

30

 

2

 

4

 

C0712008

专项理论与实践

(提高三)

102

12

90

 

6

 

5

 

C0712009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34

28

6

 

2

 

5

 

C07120010

专项理论与实践

(提高四)

102

12

90

 

6

 

6

 

C07120011

体育统计学

34

24

10

 

2

 

6

 

C07120012

体育场地设施与管理

34

10

24

 

2

 

6

 

C07120013

体育科研方法

34

34

 

 

2

 

6

 

C07120014

专项理论与实践

(提高五)

102

12

90

 

6

 

7

 

小计

757

181

576

 

48

 

 

 

 

D0712001

田径

60

4

56

 

2

 

3

至少选20个学分(考查)

D0712002

教育学

34

 

34

 

2

 

3

D0712003

排球

34

2

32

 

2

 

3

D0712004

体操

34

2

32

 

2

 

4

D0712005

篮球

60

4

56

 

2

 

4

D0712006

武术

34

2

32

 

2

 

4

D0712007

羽毛球

34

2

32

 

2

 

5

D0712008

足球

68

4

64

 

2

 

5

D0712009

乒乓球

34

2

32

 

2

 

5

D0712010

柔力球

34

 

34

 

2

 

6

D0712011

健身健美

34

 

34

 

2

 

6

D071201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简介

34

 

34

 

2

 

7

D0712013

健美操

34

0

34

 

2

 

7

D0712014

网球

34

2

32

 

4

 

7

D0712015

赛事组织与管理

17

7

10

 

1

 

8

D0712016

健身气功

17

 

17

 

1

 

8

D0712017

普拉提

17

 

17

 

1

 

8

小计

340

 

 

 

20

 

 

 

(环

节)

A0010020

入学教育

17

 

17

 

0

 

 

1

 

A0010021

军事训练

34

 

34

 

2

 

 

1

 

A0010022

专业见习

17

 

17

 

1

 

 

4-7

 

A0010023

专业研习

17

 

17

 

1

 

 

4-8

 

A0010024

毕业实习

102

 

102

 

6

 

 

8

 

A0010025

毕业论文(设计)

136

 

136

 

8

 

 

7-8

 

A0010026

毕业教育

17

 

17

 

0

 

 

8

 

A0010027

阅读实践

34

 

34

 

0

 

 

1-6

 

A0010028

美育实践

34

 

34

 

2

 

 

1-6

 

A0010029

劳育实践

68

 

68

 

4

 

 

2-5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

102

 

102

 

6

 

 

1-8

 

小计

578

 

578

 

30

 

 

 

 

合计

2765

 

 

 

170

 

 

 

 

 

十一、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对应矩阵

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对应矩阵

          毕业要求

课程设置

职业

情怀

基础

素质

基本

知识

基本

技能

实践

创新

职业

素养

自主

学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H

 

 

 

 

L

 

思想道德与法治

H

H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H

 

 

 

 

L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M

H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H

 

 

L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

 

H

 

 

 

M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H

 

 

 

 

L

 

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

H

L

 

 

 

 

 

形势与政策

L

 

M

 

 

 

 

大学计算机文化

 

 

M

 

 

 

H

大学英语

 

 

L

H

 

 

 

公共藏文

 

 

L

 

H

 

 

大学语文/公文写作/写作与沟通

 

 

L

 

 

 

H

双创教育与就业指导

 

 

 

 

M

H

 

美育理论

 

 

 

 

 

 

L

劳育理论

 

 

 

 

 

L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L

 

 

军事理论

 

 

 

 

 

L

 

运动解剖学

 

H

M

 

 

 

 

运动生理学

 

H

M

 

 

 

 

健康教育学

 

H

 

 

 

 

 

运动训练学

 

H

 

 

 

 

 

心理学

 

L

 

 

H

 

 

体育概论

 

L

H

L

 

 

 

体育社会学

 

 

 

H

 

 

M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H

 

 

L

 

 

 

体育竞赛学

 

 

L

H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H

M

L

 

 

专项理论与实践

(基础一)

 

 

H

 

L

 

 

专项理论与实践

(基础二)

 

 

H

M

 

L

 

专项理论与实践

(提高一)

 

L

H

H

M

 

 

专项理论与实践

(提高二)

 

L

H

H

M

 

 

专项理论与实践

(提高三)

 

L

H

H

M

 

 

专项理论与实践

(提高四)

 

L

H

H

M

 

 

专项理论与实践

(提高五)

 

L

H

H

M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H

 

 

H

 

体育统计学

 

 

H

 

M

 

 

体育场地设施与管理

 

 

H

 

 

L

 

专业教育选修课模块

 

 

H

H

L

 

 

创新实践课模块

 

L

 

 

L

H

 

 

备注:该表展示的是开设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H:高支撑,M:中支撑,L: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