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Detail
信息详情
人才培养 >> 本科教育
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
1专业性质、专业发展历史: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始建于1984年。体育教育专业(师范),学制 4 年,专业属性为师范专业。其前身为1984年开办的文体系体育教育专业,是西藏唯一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2019年获批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在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均代表西藏的最高水平。体育教育专业自招生以来,已培养三十多届毕业生,为西藏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体育师资和管理人才。为西藏基础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现状、主要特色和优势: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是西藏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拥有自治区级运动生理机能综合实验室(重点)、高原体育与健康实验室、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16个实践教学基地、综合田径场、文体馆、足篮排等教学训练场地,能满足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实践实验等需求。该专业发挥异地办学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教育援藏的利好政策,与陕西省相关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与华东师范大学通过“1+2+1”模式联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3专业师资队伍: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专任教师45人,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9人,讲师14人;硕士生导师12人;博士8人(含在读4人),硕士学位29人。
4学生未来就业和发展方向:本专业培养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备较强的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健康教育等能力,在西藏从事基础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的优秀教师、教学管理者。
二、培养目标
1目标定位:
本专业坚持“内地办学、立足陕西、服务西藏、扎根边疆”的宗旨,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规律,具备扎实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娴熟的运动技能、过硬的体育教育教学技能,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能够胜任体育教育教学、训练、赛事组织管理等工作的中学体育教师,具有成为所在单位体育骨干教师的潜质。
目标1:【师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理念。遵守教育政策法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具有良好的师德素养、坚定的职业理想、较强的职业认同感、深厚的基层中学教育情怀。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扎根基层,献身教育,有志于在艰苦、复杂的民族地区从事党的民族体育教育事业。
目标2:【教学】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体育学科素养,技艺娴熟、教学能力强,能够基于中学体育工作特点,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西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体育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能上示范课,能指导课余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能综合运用体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实现有效教学和课外体育指导,并取得较为突出的教学训练业绩,成为优秀体育人才。
目标3:【育人】具有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了解中学德育的原理与方法,熟悉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传承中华体育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发挥体育学科优势,开展学科育人,具备较强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能力和组织主题教育社团活动等综合育人能力,能够融入学生,做到“言传身教、以体育人”。
目标4:【专业发展】能通过深入钻研体育教学领域,成长为体育骨干教师,并结合体育教学实际问题组织教研,发挥辐射引领作用。能通过有效沟通、运用反思和批判性思维方法,具备团体协作、自主学习能力。紧跟国内外中学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开展创新性教学研究。
2目标评价:
本专业将依据中学体育教育专业二级认证标准,从人才培养全面角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来评价人才培养的达成度,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反馈机制,通过培养方案修订的相关制度,对该方案进行适应度和达成度的修订。并不断从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制度改革等方面保障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有效评价。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习体育教育和中学教育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学习、教育实践等途径,熟悉西藏区情、学情,初步养成中学体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具有中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基本达到《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相关要求,了解中学体育标准和西藏自治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能够在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中独立承担体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等工作。
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和幸福家园建设者;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自觉遵守中学教师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1.1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和立德树人内容。能够在边疆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能够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立德树人和依法执教要求营造师德践行的环境,创新师德养成的路径、形式和方法;在日程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转化为师德行为,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1.3履行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职责,能够对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师德失范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
2.【教育情怀】具有在西藏基层从教的意愿,具有强烈的教师职业认同,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了解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工作内涵,认同中学体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有自豪感和荣誉感,具有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2.2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及素养。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和富有激情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
2.3能够在教学实践中遵守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和个体差异,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及事业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了解体育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系,了解体育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体育学科与西藏自治区长治久安的联系。
3.1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能力与素养。
3.2了解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以及体育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其它学科的联系。
3.3理解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掌握体育学科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体育技能娴熟;具有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组织管理的能力。
3.4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指导中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综合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制定中学生群体及个体化锻炼计划,处理教学、训练、竞赛中安全急救运动损伤等突发情况。
4.【教学能力】熟悉西藏教育、民族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针对西藏自治区中学生身心发展和体育学科认知特点,依据中学体育课程标准,综合运用体育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创设合适的体育教育环境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4.1能够树立以中学生为中心,以学促教的教学意识和观念,开展中学体育教学工作。
4.2能够根据中学体育学科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知识,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形成解决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4.3能够基于中学体育学科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其内涵和要点,具备分析“课程三要素”、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能力。
4.4能够基于多元评价理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提出教育见解,开展教学研究,并能通过教学研究持续提升教学能力。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了解西藏自治区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具有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能力,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具有与家长沟通交流、与社会组织协作等能力。善于利用体育的团队精神、规则要求来引导学生的班级生活,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5.1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德育工作的原理与方法,掌握中学班级组织管理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
5.2具有一定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掌握班级指导技能和方法,有效管理班级学习与生活。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
5.3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中学班级实际和学生个体特点,有效组织课外班团活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之中。
6.【综合育人】了解西藏自治区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能够结合体育学科教学进行育人;初步掌握综合育人的路径与方法,能够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传承西藏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6.1了解西藏中学生身心健康、人格教育、文化育人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途径和方法,养成“以体育人”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6.2理解体育学科对品德养成、情感交流和价值观塑造的意义和价值,具备结合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开展育人的能力和素养。
6.3了解西藏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能够整合体育学科特色,有效组织参与学校体育竞赛、社团活动和相关主题教育活动,传承西藏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掌握先进的体育教育教学思想,并及时探索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改信息,从而给问题解决提供不同的视角。
7.1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掌握先进的体育教育教学思想,并及时探索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改信息,从而给问题解决提供不同的视角。
7.2了解基础教育的前沿动态,能够尝试借鉴前沿教育理念及经验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自我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7.3掌握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体育教研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具有积极的教学反思体验。
8.【沟通合作】能够针对体育学科及相关领域的问题与同行或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多民族团队中有效进行合作、交流。
8.1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互动交流、专题研讨,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具有良好的合作学习体验。
8.2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主动参与学校或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体育竞赛组织、教育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等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表现良好。
8.3具有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熟悉西藏社会发展进程和发展状况,初步具备体育教学藏、汉双语听说能力,能够与民族地区同事、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知识与技能。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师德规范】 |
√ |
|
|
|
毕业要求2 【教育情怀】 |
√ |
|
|
|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 |
|
√ |
|
|
毕业要求4 【教学能力】 |
|
√ |
|
|
毕业要求5 【班级指导】 |
|
|
√ |
|
毕业要求6 【综合育人】 |
|
|
√ |
|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
|
|
|
√ |
毕业要求8 【沟通合作】 |
|
|
|
√ |
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矩阵图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支撑课程/环节 |
考核方式 |
(一)【师德规范】 |
指标1-1: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和立德树人内容。能够在边疆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育法规与政策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 |
指标1-2:能够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立德树人和依法执教要求营造师德的践行环境,创新师德养成的路径、形式和方法;在日程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转化为师德行为,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
实验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 见习、实习 |
|
指标1-3:履行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职责,能够对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师德失范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 |
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学校体育学、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
实验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 见习、实习 |
|
(二)【教育情怀】 |
指标2-1:了解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工作内涵,认同中学体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有自豪感和荣誉感,具有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
军事理论、学校体育学、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教育见习 |
实验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 见习 |
指标2-2: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及素养。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和富有激情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健康教育学、学校体育学、教育见习 |
实验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 见习、实习 |
|
指标2-3:能够在教学实践中遵守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和个体差异,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及事业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
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心理学、体育教学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
实验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 见习、实习 |
|
(三)【学科素养】 |
指标3-1: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能力与素养。 |
大学计算机文化、运动解剖学(含实验)、运动生理学(含实验)、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 |
实验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 见习、实习 |
指标3-2:了解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以及体育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其它学科的联系。 |
大学计算机文化、运动解剖学(含实验)、运动生理学(含实验)、健康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科研方法、现代教育技术 |
实验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 见习、实习、研习 |
|
指标3-3:理解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掌握体育学科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体育技能娴熟;具有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组织管理的能力。 |
体育概论、田径I、II、篮球、专项理论与实践、专业课程选修类 |
实验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 见习、实习、研习 |
|
指标3-4: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指导中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综合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制定中学生群体及个体化锻炼计划,处理教学、训练、竞赛中安全急救运动损伤等突发情况。 |
体育保健、健康教育学、民族传统体育、健美操、专业课程选修类、体育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 |
实验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 见习、实习 |
|
(四)【教学能力】 |
指标4-1:能够树立以中学生为中心,以学促教的教学意识和观念,开展中学体育教学工作。 |
学校体育学、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专项理论与实践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指标4-2:能够根据中学体育学科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知识,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形成解决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
运动训练学、体操、中学体育教学法、教育学、体育教学论、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
指标4-3:能够基于中学体育学科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其内涵和要点,具备分析“课程三要素”、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能力。 |
中学体育教学法、专项理论与实践、教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设计与微格训练、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
指标4-4:能够基于多元评价理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提出教育见解,开展教学研究,并能通过教学研究持续提升教学能力。 |
现代教育技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
(五)【班级指导】 |
指标5-1: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德育工作的原理与方法,掌握中学班级组织管理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 |
心理学、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教育见习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指标5-2:具有一定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掌握班级指导技能和方法,有效管理班级学习与生活。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 |
大学语文、公共藏文、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教育实习、教育研习 |
课后练习 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
指标5-3: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中学班级实际和学生个体特点,有效组织课外班团活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之中。 |
健康教育学、专业课程选修类、心理学、教育学、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
(六)【综合育人】 |
指标6-1:了解西藏中学生身心健康、人格教育、文化育人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途径和方法,养成“以体育人”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
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指标6-2:理解体育学科对品德养成、情感交流和价值观塑造的意义和价值,具备结合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开展育人的能力和素养。 |
军事理论、军事训练、专项理论与实践、教育学、体育教学论、劳动教育实践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
指标6-3:了解西藏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能够整合体育学科特色,有效组织参与学校体育竞赛、社团活动和相关主题教育活动,传承西藏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育科研方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选修类、教育见习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
(七)【学会反思】 |
指标7-1: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获取体育学科相关知识,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强化专业发展意识。 |
体育科研方法、中学体育教学法、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教育见习、创新创业教育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指标7-2:了解基础教育的前沿动态,能够尝试借鉴前沿教育理念及经验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自我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教育法规与政策、教育研习、毕业论文、创新创业教育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
指标7-3:掌握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体育教研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具有积极的教学反思体验。 |
体育科研方法、中学体育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学设计与微格训练、创新创业教育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
(八)【沟通合作】 |
指标8-1: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互动交流、专题研讨,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具有良好的合作学习体验。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
指标8-2: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主动参与学校或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体育竞赛组织、教育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等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表现良好。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排球、篮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创新创业教育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
指标8-3:具有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熟悉西藏社会发展进程和发展状况,初步具备体育教学藏、汉双语听说能力,能够与民族地区同事、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知识与技能。 |
大学语文、公共藏文、大学英语1、2、3、4、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劳动教育实践 |
课后练习 设计型大作业 质疑及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实验、见习、实习、研习 |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4年,在校学习时间为3至6年(含休学)。
五、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最低172学分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六、核心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体操、篮球、民族传统体育、足球、排球、中学体育教学法、教育学。
七、主要实验及实践教学要求
包括课程见习、教育实习、研习、课程实践、社会实践和调查、毕业论文、体育学科竞赛、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其中:
1.教育实习18周,安排在第7学期。
学生根据具体实习内容填写“毕业生实习考核表”,写出实习总结并进行课堂教学汇报展示。
2.军事训练2周,安排在第1学期。
3.毕业论文(毕业设计)7周,安排在第7-8学期。毕业论文选题应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藏民族传统体育、高原体育与健康等领域。
4.社会调查不少于2次,分别安排在第一、二学年暑假,其中第二学年为分小组合作调查。
⒌课程见习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安排,累计时长不少于2周。
实践教学过程与目标矩阵图
内容 过程 指标 |
认知 |
体验 |
践行 |
养成(目标) |
|
践行师德 |
师德规范 |
思想政治理论课 |
走进学校 拜访名师 名师讲堂 |
调查报告 心得体会 |
熟悉规范 |
教育情怀 |
教育学 心理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等 |
走进学校 拜访名师 名师讲堂 |
调查报告 心得体会 |
献身教育 |
|
学会教学 |
学科素养 |
学科骨干课 专业选修课 |
运动技能 文化现象观察 社会调查 |
学科竞赛 调查报告 大创项目 |
知识扎实 |
教学能力 |
中学体育教学法等 公共选修课 |
走进课堂 学习案例 名师讲堂 |
学科竞赛 微格教学 教育实习 |
业务熟练 |
|
学会育人 |
班级管理 |
教育学 心理学 班级管理课等 |
走进课堂 学习案例 |
学科竞赛 协助管理 设计主持班会 |
精于管理 |
综合育人 |
教育学 心理学 班级管理课等 |
走访家庭 走访学生 |
实习报告 调研报告 |
德育为先 |
|
学会发展 |
学会反思 |
学科骨干课 专业选修课 |
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 |
教学评价 毕业论文 |
自我反思 |
沟通合作 |
大学语文 公共藏语 体育概论 公共选修课等 |
拓展训练 跨文化交流 |
宿舍家园 小组活动 协助家访 |
善于交流 |
实践教学体系矩阵图
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实践教学体系 |
|||||||||||
校内实践 |
校外实践 |
||||||||||
文化浸润 |
技能实训 |
社会实践 |
实践基地 |
||||||||
社团活动 |
文体活动 |
多民族共同生活 |
体育技能 |
学科竞赛 |
微格训练 |
书写技能 |
文化体验 |
社会调查 |
见习 |
实习 |
研习 |
八、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
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矩阵图(中学教育二级)
课程性质 |
学分 |
比例(%) |
备注 |
|||
通识教育课程 |
必修课 |
54 |
31.40% |
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额10% |
||
选修课 |
≥14 |
8.14% |
||||
学科专业课程 |
学科基础课程 |
必修课 |
14 |
38.37% |
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 |
|
专业发展课程 |
必修课 |
52 |
||||
选修课 |
≥20 |
11.63% |
||||
教师教育课程 |
必修课 |
学科教育与教学论课程 |
14 |
10.47% |
必修课≥10学分, 总学分≥14学分。 |
|
师范技能类课程 |
||||||
师德教育类课程 |
||||||
教育信息素养类课程 |
||||||
选修课 |
≥4 |
|||||
创新实践课程 (不计入总学分) |
必修(环节) |
31 |
|
不少于30学分,其中创新创业学分不少于10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
||
创新创业 |
10 |
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图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师德规范 |
教育情怀 |
学科素养 |
教学能力 |
班级指导 |
综合育人 |
学会反思 |
沟通合作 |
|
通 识 教育 课 程 |
必 修 课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H |
H |
|
|
|
|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L |
|
|
|
|
L |
|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H |
|
|
|
|
L |
|
|
||
形势与政策 |
M |
|
|
|
|
|
|
|
||
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M |
H |
|
|
|
|
|
|
||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
H |
|
|
|
|
|
|
|
||
大学计算机文化 |
|
|
L |
|
|
|
|
|
||
大学语文 |
|
|
|
|
M |
|
|
M |
||
公共藏文 |
|
|
|
|
M |
|
|
H |
||
军事理论 |
|
L |
|
|
|
L |
|
|
||
大学英语1、2、3、4 |
|
|
|
|
|
|
|
L |
||
军事训练 |
|
|
|
|
|
M |
|
|
||
劳动教育 |
|
|
|
|
|
|
|
|
注:H(high)代表高支撑,M(middle)代表中支撑,L(low)代表低支撑
续 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师德规范 |
教育情怀 |
学科素养 |
教学能力 |
班级指导 |
综合育人 |
学会反思 |
沟通合作 |
|
专业课程 |
必修课 |
运动解剖学(含实验) |
|
|
H |
|
|
|
|
|
运动生理学(含实验) |
|
|
H |
|
|
|
|
|
||
体育保健 |
|
|
M |
|
|
|
|
|
||
|
|
|
|
|
|
M |
L |
|||
体育概论 |
|
|
H |
|
|
|
|
|
||
健康教育学 |
|
M |
H |
|
H |
|
|
|
||
体育社会学 |
|
|
H |
|
|
|
|
|
||
运动训练学 |
|
|
M |
L |
|
|
|
|
||
体育科研方法 |
|
|
L |
|
|
L |
H |
|
||
学校体育学 |
M |
H |
|
L |
|
|
|
|
||
田径I、II |
|
|
M |
|
|
|
|
|
||
排球 |
|
|
|
M |
|
|
|
|
||
篮球 |
|
|
M |
|
|
|
|
L |
||
足球 |
|
|
|
M |
|
|
|
L |
||
体操 |
|
|
|
M |
|
|
|
L |
||
民族传统体育 |
|
|
L |
|
|
M |
|
|
||
乒乓球 |
|
|
|
L |
|
|
|
|
||
健美操 |
|
|
L |
|
|
|
|
|
||
羽毛球 |
|
|
|
L |
|
|
|
|
||
中学体育教学法 |
|
|
|
H |
|
H |
H |
L |
||
专项理论与实践 |
|
|
M |
H |
|
H |
|
|
||
选修课 |
专业课程选修类 |
|
|
L |
|
H |
M |
|
|
注:H(high)代表高支撑,M(middle)代表中支撑,L(low)代表低支撑
续 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师德规范 |
教育情怀 |
学科素养 |
教学能力 |
班级指导 |
综合育人 |
学会反思 |
沟通合作 |
|
教师教育课程 |
必修课 |
心理学 |
|
H |
|
|
M |
H |
|
|
教育学 |
|
M |
|
M |
L |
M |
|
|
||
体育教学论 |
|
M |
L |
H |
|
M |
|
|
||
教育法规与政策 |
H |
|
|
|
L |
|
L |
|
||
现代教育技术 |
|
|
L |
L |
|
|
M |
M |
||
教师职业道德 |
H |
M |
|
|
M |
|
|
|
||
体育教学设计与微格训练 |
|
|
|
M |
|
|
H |
|
||
选 修 课 |
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 |
L |
M |
|
M |
H |
|
L |
|
|
创新实践课程 |
必修环节 |
教育见习 |
L |
M |
|
H |
|
L |
H |
M |
教育实习 |
L |
M |
|
H |
M |
H |
|
H |
||
教育研习 |
L |
|
|
H |
L |
L |
L |
|
||
毕业论文 |
|
|
|
|
|
|
H |
|
||
劳动教育实践 |
|
|
|
|
|
L |
|
H |
||
创新创业 |
创新创业教育 |
|
|
|
|
|
|
H |
|
注:H(high)代表高支撑,M(middle)代表中支撑,L(low)代表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