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西藏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57年由中央指示创办、1958年9月15日正式开学的“西藏公学”,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
总结我校的历史,常用“三个特殊”来高度概括。
我校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我校是党中央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诞生于西藏和平解放之后、民主改革之前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对学校的筹建、建设都做出了重要指示。学校的创建是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布局。
我校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学校从诞生之日起,始终致力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致力于为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服务;始终致力于为西藏培养一支立场坚定、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我校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从建校之日起就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为办学宗旨,一以贯之,从未更改。学校先后培养了12万余名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西藏发展各个时期作出历史性的重要贡献。因此也被誉为“西藏人才的摇篮”。
二、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始终关心关注西藏民族大学的发展。
毛主席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毛主席表示,西藏也要设立大学,只要努力去做,一年一年地进步,就可以达到目的。
按照毛主席关于西藏也要设立大学的重要指示,邓小平同志在1957年主持召开西藏工作会议,指出:“几千人回内地学习,这是西藏一大革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正是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基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国家振兴的政治远见,沐浴着党的恩情,我校得以在陕西咸阳落成。
2018年在全校师生喜迎学校建校六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我校发来贺信。我校是继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之后,第三所收到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的高校。在贺信开篇中,习近平总书记写道:“我代表党中央,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致高校的9封贺信中唯一以“党中央和个人的名义”发出的贺信,这体现了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的特殊关爱和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充分肯定了学校60年来的办学成绩,为学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人才培养、民族团结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贺信全文字数为411个字,仅次于清华大学贺信字数。我校也是目前收到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高校中唯一一所“非双一流”高校。
2008年,学校建校五十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学校五十周年校庆发来贺信。
可以说,前后两任总书记向同一所地方高校致贺信,这份殊荣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全校师生深感荣幸和自豪!
建校以来国家及有关部委领导多次莅临我校视察和调研,温家宝、李岚清、刘云山、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都接见过我校教师或发来题词、贺信。2014年10月,受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同志委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同志专程来校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师生。
三、学校的发展历程
(一)西藏公学时期(1958—1965)
西藏公学的创建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伟大决策,是一曲担当奉献的精神赞歌,是西藏高教的历史起点。数千名翻身农奴子女到内地学习,开创了边疆民族地区在内地办学的新模式。
1957年3月,中央书记处深入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慎重稳进”“六年不改”的工作方针和“西藏也要设立大学”的重要指示,专门召开会议讨论西藏工作,提出将刚参加工作又自愿学习的西藏青年送往内地培养,为将来民主改革准备干部。遵照指示,1957年6月,中共西藏工委正式决定在内地筹办西藏的干部学校。
我校的校名、校址和校长的任命都是由中央决定的,中央决定我校校名采用西藏公学,性质和我党创办的陕北公学也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相类似,目的就是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培养干部。关于校址问题,当时学校曾在甘肃、青海、陕西、四川等地寻找校址,均因场地或气候等原因,不能确定下来。后来,学校筹建领导小组拜访了陕西省领导,得知西北工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迁往西安,咸阳校址非常适宜办学。最终在中央的特殊关怀下,高教部将该校址转交西藏,我校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汇东路6号开始了办学的历程。学校首任校长也是由中央任命的,时任西藏工委副书记、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兼任首任校长。
1958年9月15日,西藏公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此后,学校将9月15日作为建校纪念日。当时西藏公学学员来自西藏各地,有的甚至远自阿里、昌都。大多数学员来自农牧民家庭,还有朗生、贵族、大差巴等,学员的家庭成分是多种多样的。
建校初期,西藏工委指示,西藏公学是一所政治学校,任务是培养适应民主改革需要的干部。1958年3月,学校制定《西藏公学的方针和任务》,提出培养一批忠实于祖国、忠实于社会主义、忠实于西藏劳动人民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基层干部,以及能够熟练运用藏语文工具的翻译人才,以适应西藏建设发展的需要。
我校从创建之日起,就走“延安抗大”道路,在艰苦创业过程中,全校各族师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开创了民族团结教育的优良传统。学校教职工白天是老师,晚上是父母,与各民族学生一起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佳话。
因为当时的学员大部分是双文盲,既不懂汉语,也不会写藏文,于是学校统一了把“汉语文字”作为工具,突击学习汉语的认识,并逐步形成了“三化教学法”,即“教学形象化、辅导多样化、生活汉语化”。当年“三化教学法”还在《民族研究》《光明日报》等期刊上刊登。
西藏公学十分重视党团组织建设。1962年—1965年,西藏公学共召开四次党员代表大会。1958年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西藏公学委员会,1961年成立教育工会。从公学筹建之日起,就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中心地位,开展阶级观、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通过声讨本根却珠运动、诉苦运动与参加“四反运动”等,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很大提升。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很快得到了检验。1959年3月,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公开发动全面武装叛乱,身在陕西咸阳的学校师生义愤填膺,集会声讨叛乱分子,踊跃报名参军参加平叛,许多学员还写下血书。学校先后有2100余名师生奔赴平叛斗争的前线,其中数十名学员血洒疆场,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平叛结束后,参加平叛的学员留在当地参加工作,成为政权建设和民主改革的重要力量。
在西藏公学党委的领导下,学校不断探索适应西藏需要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1960年,西藏民主改革取得了伟大胜利,西藏工委要求学校除继续培养政治干部外,还要在翻身农牧民中培养出一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了应对革命胜利后的新形势、新任务,我校早做准备,于1959年成立的藏文专修科,成为西藏教育史上最早的专科专业。1963年10月,为适应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需要,我校形成了藏语文系、卫生科、畜牧兽医科、师范科、会计科、农业科、预科为主的六科一系的专业布局。1963年,学校研究制定《预备期教学方案》和《专业教学方案》,这是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专业教学方案。
公学创建之初,教师队伍以军队干部、文化教员及政工人员为主,缺少专业人员。学校的发展再一次得到了中央的亲切关怀,1960年起,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分配来110名应届毕业生和青年教师,改变了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这些名校毕业的教师本可以有更好的人生选择,但他们听从党的号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当时并不知名的西藏公学,并将一生奉献给了学校。
从1964年起,我校改变了以往“干训式”的招生办法,开始实行逐年招收新生的办法,并且开始从内地招收部分汉族高中毕业生。这些都为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西藏民族学院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西藏民族学院时期(1965—2015)
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我校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时期跨越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在十年动乱中执着坚守,在改革开放中积极探索,在求真务实中提升内涵。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为学校题写汉语校名,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先生为学校题写藏语校名。
十年“文革”动乱,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破。我校先后经历停课、解散、恢复办学、迁入西藏办学等阶段。
根据迁校的决定,学校师生在尼洋河畔的乱石滩上建起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先后有农学、畜牧兽医、林学、农机水电、财会等5个系、9个专业以及4个实验室迁入林芝。1975年,区党委确定学校不再迁入西藏,两地同时办学。至此,我校形成了以陕西咸阳为总院,西藏林芝为分院,两地办学的特殊格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林芝分院正式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现西藏农牧大学),成为西藏第一所高等理工学校。1980年,藏语文专业并入西藏大学,成为藏大的建校基石。而我校也充分发挥了西藏高等教育“孵化器”“发动机”的作用。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学校拨乱反正。1979年,学校党委扩大会议,果断做出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的决定。此时,科学研究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老师纷纷开展西藏历史文化的研究,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成果,1980年《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应运而生。
1977年,全国高考制度恢复,藏语文专业率先招收本科生。1977年到1987年十年之间,学校形成了8个专业、10个教学科研单位,一个时期相对稳定的规模和格局。
1988年,在建校30周年之际,学校从6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建校以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评价。
1990年,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听取了我校的专题工作汇报之后,对我校的办学提出了要求,他指出,在内地创办西藏民院的决策是正确的,成绩是巨大的,继续发挥民院作为西藏培养干部基地的作用是坚定不移的。此后,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的指示精神,我校召开了第七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西藏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办学思路。
1995年,学校以召开第八次党代会与教学工作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
进入21世纪前,中央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我校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1998年,学校在建校40周年之际,确定了新的校训为“爱国、兴藏、笃学、敬业”,这充分彰显了学校办学40年的精神积淀和历史使命。
2002年,我校召开了第九次党代会,审议通过了《西藏民族学院21世纪初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本”的思想,提出了“立足西藏,兼顾当地,面向全国”的办学思路。
2003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这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民族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哲学、少数民族经济学四个专业,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
2007年,学校确立了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发展战略。启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打造专业群,形成优势学科群,大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2008年,学校迎来了建校50周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发来了贺信。贺信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绩,指出西藏民族学院要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促进西藏安定团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50周年校庆之后,在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下,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9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西藏民族学院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我校成为区委共建高校。2012年,我校全面启动申博、更名、新校区建设三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点工作。
(三)西藏民族大学时期(2015至今)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致函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揭开了学校发展崭新的一页。
领袖嘱托记心间,贺信精神引方向。2018年10月15日,在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这份饱含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关怀的贺信如同前行的灯塔,激励着西藏民族大学在新征程上牢记使命,勇毅前行,奋力谱写西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贺信精神的指引下,2020年7月,承载着几代民大人梦想的秦汉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由此形成了渭城、秦汉两校区和拉萨教学实践基地三地办学格局。
2021年学校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迈上了新台阶。学校结合西藏经济建设需求和自身优势,构建了特色鲜明、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紧紧围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推动高校智库建设,不断提升科研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光明日报》以《一道历史题做了一甲子》和《世居西藏的各民族都来自中原》为题深入报道了我校教师在历史与医学等方面深入论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树立师德师风典范、表彰立德树人先进,师资队伍数量持续增加,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有序平稳进行。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工作取得新成果,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10余所高校及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陕西8所高校助力我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科研水平上得到显著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获批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学校建立了维稳与应急处突相结合的维稳长效机制,确保学校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进入新时代以来,我校教育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出“我们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品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2022年被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学校历届党委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召开了西藏民族大学第一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并提出以“特色民大”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桃李芬芳 兴藏建功
学校建校以来,先后培养了12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和干部,走向社会的他们,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精英。
边巴卓玛、庄劲松、次仁拉姆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次仁拉姆荣获“全国最美教师”称号。布琼荣获“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医生”称号。春强荣获“全国最美基层法官”称号。尼玛扎西被评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德央、闫峰杰“金话筒奖”获得者。
2022年,“新时代党报成就展”评选出100名优秀报人,西藏四位同志入选,其中三位是我校校友,他们是边巴次仁、益西加措、高玉洁。索朗旦增,“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伟,光明日报副总编。尤汉卿,党的十八大代表、西藏宏绩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达娃顿珠,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18级学生贡秋桑登、桑登次旺参加珠峰高程测量行动,登顶珠峰。
我校有40余位校友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
白玛赤林,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洛桑江村,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巴桑,西藏自治区原党委副书记。
才旦卓玛,著名歌唱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丹增,中国笔会中心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
五、传承历史 共创未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致我校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为根本遵循,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