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领导讲话


刘洪顺在西藏民族学院科研工作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1-06-10 信息来源:宣传部 浏览次数:552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认清形势 深化改革
努力开创学校科研工作新局面
——在西藏民族学院科研工作会上的讲话
 
刘洪顺
2011年5月6日
 
尊敬的边境司长、尊敬的康凯厅长、尊敬的教育部社科司何健处长,自治区教育厅胡志国处长、陶然同志,各位专家、老师们:
今天,我们召开学校科研工作会,总结我院科研工作,规划部署“十二五”科研发展,期待会议对学校未来发展产生积极重大的推动作用,努力实现办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宏大目标。今天的会议是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实现由教学型高校向教学科研型高校转型的一个重要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与会同志认真听取审议规划意见,充分发表意见、建议,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开好会议。
下面,我代表学校作工作报告,科研“十二五”规划、党委的意见、学院工作报告已发至各位代表手中,请与会同志认真阅读,我在会上只讲重点意见,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状评估和形势分析
首先,我们应充分看到,我院广大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潜心育人的同时,在学术园地亦耕耘不辍,创造了不菲的业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不同办学时期,各领风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顾祖成教授的民族理论研究、程福宁教授的文章学研究、吴逢箴教授的边塞诗研究,于乃昌教授的西藏审美文化研究,向社会展示了民院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九十年代以来,索南才让教授的藏传佛教研究、池万兴教授的古代文学研究、陈立明教授的西藏民族文化研究、乔根锁教授的中国哲学研究和藏传佛教研究、孙林教授的藏族史学研究、孙芳云教授的药理学研究、朱普选教授的青藏人文地理研究,周毓华教授、彭陟焱副教授的羌学研究,李波教授、杨晓峻教授、刘凯副教授的西藏高等教育研究,王学海教授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等,开创了西藏民族学院科研工作繁花似锦的新局面,其中许多研究已经步入全国先进行列,亦不乏开创与拓荒之作;近几年来,伴随着我院新“教改”的推进,自然科学研究异军突起,显示出不俗的实力。康龙丽教授的少数民族基因研究,王聪华教授和董建民博士的信息工程研究,常歧海博士的大气研究、李爱萍博士的太阳能研究,开辟了我院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为可喜的是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已露锋芒,展示了我院学术研究生机勃勃、后继有人的美好景象,如高明教授的训诂学研究、袁书会教授的明清小说研究,张志恒副教授、陈爱东副教授的西藏经济、金融研究,胡沛萍、徐琴副教授的西藏当代文学研究,马宁博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魏冬博士的中国哲学研究,等等。
据统计:2005年至2010年学院承担的各级各类课题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获国家及省部级立项课题83项;院级立项课题165项;横向课题不断增加,重要科研成果增多,成果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至2010年,我院教师以第一作者形式公开出版著作81部,发表学术论文2043篇,在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10篇,2005年以来,科研获奖数量增加,等次提高,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科研管理不断加强、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学术氛围日趋浓厚、科研团队开始形成,一大批青年教师开始投入学术研究。2007-2011年校内学术报告达到129场,成功举办“藏族历史和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中国文章学第25届学术年会”、“经典与诠释:文化传统的诠释与重建”国际学术会议、“全国高校教育学院院长联席会”、“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中央电视台播报),在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提高了西藏民族学院学术声誉。特别令人鼓舞的是,今年我院取得了“中国语言文学”、“民族学”、“基础医学”等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国家民委在我院设立“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这为我院今后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对此,我们向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表示衷心感谢!
成绩的取得是历届学校班子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的结果,更是历代民院人忠诚民族教育、致力学术研究,追求真理、辛勤努力的结果,学院对此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由此也对学院“十二五”科研快速发展,实现学院转型,办高水平民族大学充满信心。
看到成绩是为了策马前行,扬帆奋进,激流勇进,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问题和挑战,对于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更加重要。客观地讲,我院科研工作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主要问题是:
一、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这一问题自上而下普遍存在。学校规模剧增,教学任务加大,学生管理任务加重致使我们未能把应有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和学术工作上来,甚至将科研工作学术研究边缘化,视作可有可无的事情。我们一部分老师不涉足学术研究,甚至一些高级职称教师,评定职称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认识层面的这样一种状态是十分危险的,甚至是可怕的,我们必须改变。
二、体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是现有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就现行体制而言,仍然沿用若干年前的老政策、老办法,已经不能适应今天快速发展对科研工作的要求,科研工作做也行,不做也行,没有量化考核要求和应有的激励及服务保障,致使学校科研工作长期处于松散管理、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局面。
三、科研平台建设不够,项目渠道不畅。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广大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四、科研团队建设滞后,未形成争取重大项目、集体攻关的团队力量。此外,还存在学术浮躁,个别学术不端的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到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与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与社会长治久安两大工作主题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我院“十二五发展提出学校转型和办特色鲜明高水平民族大学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下大气力去解决。
我们面对的科研的整体状况是一个与拥有五十多年办学积淀的西藏第一所高校极不相称的状况。仅放眼区内高校,西藏大学占据藏语言文学的制高点;农牧学院集中高原大农业学科研究优势;藏医学院独有的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生机勃勃,发展势头迅猛,可以说我们面对的形势是一个现在不奋起直追就更加落伍的形势,对此,我们要有紧迫感,要清醒。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紧迫感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些道理毋庸多言。这里针对学校实际讲几个重要的认识点:
一是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问题。可以断然提出:要提高教学质量,学术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学与科研之于人才培养、培养质量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现代教育尤为如此。我们有的老师和同志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展现了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忠诚,但是必须认识到人类的知识在不断更新、深化,现代人类知识日新月异,创新速度超过任何时代,培养现代建设人才,没有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知识是难以实现的。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二者并不矛盾。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一切将教学和科研割裂的看法都是错误的、片面的,西藏民院不能长期停留在低层次办学上。
二是科研之于高校办学水平问题。也可以断言,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上,同时体现在科学研究的水平上,服务社会和创新能力上,体现在贡献于社会的成果上。对此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有十分经典的论述。当前,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的任务十分繁重,有许多重大的经济建设问题、社会文化建设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现实性课题需要研究,西藏的高等学校责无旁贷,西藏办学历史最长,学术积淀最好的西藏民院应当扮演科学研究的重要角色,主动承担起历史责任。
三是科研与高校教师的关系问题。同样可以断言,不做学术研究的大学老师不是完全称职的大学老师。许多事例都证明,一个优秀的大学老师往往是能潜心钻研学术问题,常常将研究成果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去,教学内容、方法不断更新,深得学生喜爱,而那些照本宣科的老师往往是不问学术的人。优秀的大学老师是学术造诣高深的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创造新知是知识份子的应有品质。
四是科研与队伍建设关系问题。建高水平师资队伍以求赢得民院未来,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这几年我们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围绕队伍建设的,“十二五”规划队伍就是重点。我们的队伍普遍年轻,大多研究生毕业,具备学术研究能力,可造性很大,未来充满希望,但如果不较早涉足学术研究,将会贻误成长良机,希望就会破灭(过去的师资缺乏科研的时代环境)。——这是其一,其二,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也必须造科研平台来吸引,事业留人在高校,科研平台非常重要。试想没有从事科研的舞台,如何能吸引来高水平人才呢,又如何能留住有志向有本事的人呢!
五是科研工作与学校发展战略的关系问题。学校“十二五”发展战略有两个目标点都需加快科研工作步伐。一是总体目标,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族大学,要求科研的强力支撑,无论是高水平,还是鲜明特色都离不开科研;二是实现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战略转型,科研工作更是首当其冲。会上提出讨论的“十二五”科研规划,则提出了具体的科研工作要求,请同志们一一解读。
三、深化改革,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
“十二五”科研发展规划,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六个方面的任务和六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学院科研工作就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就能顺利完成学校转型,为实现高水平、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民院办学特色必须开辟出历史新境界。而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我们必须经过一番艰苦不懈的努力。这里重点谈一下科研体制结构问题。
我院新一轮教改,将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并将科研体制改革作为重要的内容,两年来作了一系列调研论证工作,拟在科研工作会上出台一些东西,但考虑到一些政策性的东西尚不完全成熟,应放在整 个的内部体制中再作论证思考,放在这次会作为落实此次会议精神的工作去做。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必须完善构建新的科研工作体制。什么是体制?体制就是环境保障,是出成果、成就人才的土壤。没有好的体制,规划的目标将会落空。
我认为,根据我院实际和科研现状,新构建的体制应当包括下述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一是必须体现对每个老师的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是量化的的、硬性的,不仅要和职称聘任挂钩,和年终考核挂钩,而且要和收入、待遇挂钩。目前的状况是只要有两篇核心刊物文章就可以在学校终身从教了,只要有课上就不影响待遇。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学术研究,科研工作是大学老师的基本职责,教学、科研一岗双责。有的老师以教学任务重为由,忽视学术研究是没有道理的,事实是这几年学术成果多的老师上课也多,不能以上课为借口不做学术。
二是构建科学的和充满活力的学术运行机制,完善服务保障功能。既要有规范的程序,更要有服务保障,宽松的环境,要组建团队,要实行项目负责人制,要放权,给力,要改变以前这种只管申报、评奖、统计篇目的松散管理状况(学校有过这种状况,我们的顶级专家参与了陈奎元同志主持的重大项目,开始我们不管不问,没有纳入管理视野!)
三是建立科研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要重奖优秀成果,重奖大项目,对在外获奖成果要表彰,要配套奖励。同时要资助优秀成果出版,不能把一般论文列入奖励范围。目前的状况基本没有脱离大锅饭的藩篱,发了论文就给点钱,最多两年评一次奖,根本不能调动积极性,达到激励目的。
体制改革的同时要抓建设,尤其要抓好科研平台建设,要结合学院实际,作出一个完整的平台建设计划并着力实施。科研平台的基本要求应是:从初涉学术的青年教师到已经成名的专家、学者,都有用武之地和表演舞台,既着眼学院全学科领域,又着眼重点优势学科和建立学科制高点。鲁迅先生告诉我们:不是没有天才,而是没有天才成长的土壤。经验正是如此,不是没有优秀的演员和剧本,而是没有大舞台。
这三个方面应当是新体制的最为基本的构件,当然具体意见多为个人意见未经研究。新体制,新政策的提出要充分论证,报经学院审议批准。
同志们,“十二五”是学院发展史上又一个重点机遇期,科研发展,事关学院“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事关学院发展的未来。让我们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来面对学校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事业!
谢谢大家!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