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学习材料


西藏民族学院“十二五”时期改革和发展规划(全文)

发布时间:2011-09-22 信息来源:党办(院办) 浏览次数:2535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民院五十周年校庆时给学校的贺信精神,推进学校在“十二五”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定位、指导思想、基本思路
(一)“十二五”时期学校改革和发展定位
类型定位:教学科研型综合性民族大学。
层次定位: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开展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 
学科定位:文理并重,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巩固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的传统优势,突出民族学、藏学和其他特色与优势学科,积极发展西藏急需的理工专业,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西藏,面向全国,服务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十二五”时期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胡锦涛总书记给学校的贺信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努力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十二五”时期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
围绕学校育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式发展和质量立校,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制度创新等四大战略,重点推进人才队伍、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对外合作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八项主要工作,努力实现把学校办成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型综合性西藏民族大学这一目标。即围绕“一个根本任务”,实施“四个战略”,落实“八项主要工作”,实现“一个目标”的“一四八一”改革发展思路。
二、“十二五”时期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总体目标
(一)“十二五”时期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战略
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优秀拔尖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努力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科研兴校战略。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以西藏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学校科研整体实力和学术研究水平,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为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特色名校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注重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着力凝练和培育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科学研究特色,形成学校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以特色强化优势,以优势谋求发展,在高等教育大发展中确定自己办学的地位。
制度创新战略。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学校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加快解决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把学校建成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文理并重,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型综合性西藏民族大学,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到2015年,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1000人左右,其中在校普通本专科生9000人,研究生1000人,继续教育在校生1000人,招收适量留学生。扩大内地生源招生规模,内地生源学生占全校学生比例大幅度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到2015年,教师达到650人,师生比在1:17以内。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教师总量的75%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量的23%以上);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量的45%左右。建设若干个自治区级和校级教学和学术团队,力争产生国家级教学名师,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学科专业建设:重点建设12个校级一级学科,到2015年,建成7个左右的自治区重点一级学科,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在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力争使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7个以上,冲击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力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2个。本科专业达到50个左右,其中自治区品牌专业达到5个。建设20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力争在国家级精品课程上有所突破。建设5至10个教育部或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人才培养:探索和建立适应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培养西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区内外本专科生就业率达到同类院校平均水平以上。
——科学研究: 构建区域特点与民族特色鲜明,科研优势彰显,科研团队合理,科研平台成型,科研管理工作整体协调的现代高校科研新体制,促进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使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位居西藏自治区高校前列、处于全国民族院校中等水平,在若干研究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办学条件:积极适应学校及师生教学、科研、文化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综合实验楼等一批重大项目,推进科技园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建设,体现校园育人功能,创建文明优美的校园环境。
三、“十二五”时期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1、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推进落实“优势学科带头人引进”项目计划。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领域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挖掘培育学校优势学科为导向,以学科结构的优化升级、学科方向的凝练和科研平台、基地建设为依托,精心配置学科学术带头人,汇聚在本学科内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在重点学科领域引进或特聘若干名国内高水平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
——继续落实“人才引进”项目计划。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充实教师数量,全面提升引进质量,重点实施高职称、高学历中青年人才的引进工作,积极引进(调入)高水平的专家教授,年均引进30名以博士毕业生为主体,包括优秀硕士毕业生在内的高学历毕业生。
2、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以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建设为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科研水平高、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科学研究,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力争建设2个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团队。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推进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全面带动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重点加强50门左右的课程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培养一批由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教学名师领衔的教学团队。
3、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全面推进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激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大幅度提升专任教师中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力争在“十二五”末,有100名左右的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有70名左右的中青年教师取得博士学位,35岁以下的青年专任教师基本取得硕士以上学位。有计划地选派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提高。
——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建立学科带头人培养机制,完善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按照“立足国内,在职为主,学有所用,多种形式”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对学科带头人进行培养,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造就学科领军人才和教学名师。
4、实施“校外专家教授聘用计划”
——推进校外专家教师聘用工作。利用学校地处高教大省陕西的区位优势以及全国教育支援西藏的政策优势,加大聘请校外专家教授到我校工作,承担本专科以及研究生教学工作,共同开展主要面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指导中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聘请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担任我校的兼职教授,积极发挥好我校离退休专家学者的作用,支持他们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5、实施“师德师风建设计划”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坚持不懈地在广大教师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教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完善师德师风教育的方式方法。落实青年教师到西藏锻炼制度,有计划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师德教育相关培训。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6、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党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党政管理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继续推进干部挂职锻炼,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办法,推进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建立健全党政管理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及其能力素质评价标准。
——加强其它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实验、图书编辑、工程建设、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等其他各个系列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研人员对口挂职锻炼,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加强工勤队伍建设。探索和完善工勤岗位招录、管理办法,充实加强工勤力量。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不断完善工勤队伍培养培训体系,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技师和高级技师评审,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建设一支能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技艺精湛的高技能工勤人才队伍。
 
(二)加强学科建设,推进学科优化升级
1、凝练学科方向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建设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中国史、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哲学、应用经济学、信息与通讯工程、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等12个校级一级学科,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的全面发展。到2015年末,建成7个左右的自治区重点一级学科,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力争使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7个以上;力争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成为博士授权点。
----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瞄准国内藏学研究前沿和西藏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调整学科结构,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研究方向。整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力量,形成以中国哲学、民族学、藏学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学科为骨干的人文基础学科。以文学、史学、哲学为主体,以藏学研究为特色推进特色和优势学科群建设,优化学科结构。
----形成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在加强传统优势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加大对理工科及应用学科的扶持力度,形成新的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增长点。
2、汇聚学科队伍
----加强学科梯队和团队建设。以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高素质的中青年人才为骨干,以增强学科队伍的可持续竞争力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和创新能力、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和团队,力争使15名教师在学科领域内全国知名,50人在学科领域内区内知名。
3、构筑学科平台基地
——推进学科平台建设。重点建设“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生态与资源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光电子重点实验室”、“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西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等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面向西藏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以重大项目聚集人才,形成研究合力,提高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力争产出一批具有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
(三)加强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推进专业结构调整
----优化专业设置。根据西藏产业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使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统一,相互支持,协调发展。新增10个左右的本科专业和一批实用性强的高职专业。按照“优势专业上层次,应用专业重技能,普通专业强素质,新上专业抓适应”的原则和思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加大国家级、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建设,加大汉语言文学、会计学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法学、新闻学2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选择4-6个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社会声誉、教学与科研互动、有特色科学研究方向的专业,建成自治区级特色专业。继续推进校级品牌专业建设。
----打造“专业群”。充分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优势特色专业的优势,整合资源,逐步建设反分裂斗争教育类、宣传文化类、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电子信息类、医药健康类、工程类、法学类、外语类等8个专业群。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探索适合每个学生发展、促进人人成才的育人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合理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抓好临床医学(全科应用人才)、法学、财政学、新闻传播学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加强课程建设。按照“搭建素质平台以提高学生整体修养,组建学科平台以完善学生发展基础,夯实专业平台以提高学生专项技能,拓展选修平台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组建实践平台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思路,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全校课程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材选择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支持教师编写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教材。
----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积极推行分层教学、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和学习选择机会。建立和完善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突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保障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保障体系,切实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养成良好学风。
(四)加强科研工作,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1、搭建科研平台
——推进学术平台建设。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搭建科研发展平台,推进科学研究与发展,重点建设“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西藏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平台”)和“高原环境相关疾病研究平台”等2个科学研究平台,建设“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基地”、“西藏教育发展基地”、“青藏高原生态与资源环境监测实验室”、“光电子实验室”等4个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等
——建立专业研究所(研究中心)。鼓励以科研优势、特色为基础,聚集全校研究力量,吸纳校外资源,成立学校、二级单位两级学术研究机构,开展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
——培育国家部委级和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依托学校研究平台、研究基地和研究所(中心),精心培育具有研究特色的团队,遴选、申报省区级人文社科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在重点建设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的同时,力争建成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构建科研团队
——跨单位跨学科组合科研团队。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基础,依托重点研究平台,汇聚全校力量,跨单位跨学科整合,打造优秀科研团队,提升科研实力,提高承担重大课题、出重大成果的能力。建立科研团队交流机制,各研究平台内部和平台之间建立互相沟通,跨学科交流、融合机制。
——支持科研团队凝练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充分利用教研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中心培育学术团队的良好功能和条件,有重点地培育科学研究团队,支持团队在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长期、深入、持久地开展研究,形成研究优势和重大成果。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突出科研特色。发挥学校科研优势,以西藏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组织力量,科学论证,申报重大课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此提升学校科研整体实力和学术研究水平。
——提高科研立项层级和数量。积极争取主持和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力争取得国家级科研项目30个,部委级科研项目80个,自治区项目100个,横向项目50个。
——进一步完善科研奖励政策。加大奖励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对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和对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设立“西藏民族学院出版基金”,对有学术价值的成果提供出版资助。加大校一级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加强《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和《西藏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期刊的建设。
4、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
——建设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实体。树立科学研究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和科研实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集中学校在西藏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数字化产品研究开发方面的成果,培植科研优势,组建产学研一体的研发机构。
——加强科研合作。鼓励“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以及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建创新基地等,设计开发产品,提供咨询,增强经济效益。支持、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地方和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推进成果转化。
(五)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有学校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推进办学自主权的落实。按照《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和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努力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健全校务公开制度,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加强章程建设,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
2、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合理划分学校与二级学院、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深化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后勤管理等体制机制系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符合现代大学制度和学校自身特点以创新为主导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完善人事管理机制。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有关精神,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落实岗位管理制度,探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以实绩为主要内容、民主考评为主要形式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工作的保障制度。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综合实验楼、第二餐厅暨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8号学生公寓、教学附属医院改扩建、研究生公寓、校园污水处理循环利用及管网改造、西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幼儿园迁建及拉萨办事处等,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教职工居住条件。
——推进科技园区(实践实训创新基地)建设。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推进科技园区(实践实验基地)建设。
——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对现有校区功能进行划分,合理布局。按照藏汉文化的相互发展和相互融合为主,以文化性、教育性、观赏性和参与性为思想,打造教育核心区形象,展现地区文化教育底蕴,美化校园环境。
2、提高后勤保障能力
——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理顺后勤管理、服务、经营的职能关系,建立职能规范、责权明确、廉洁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体制,构建市场主导、监管到位、保障有力的服务运行机制,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努力实现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
3、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完成万兆校园网的升级改造,全面提升校园网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建设统一管理、技术先进和高度集成的服务器与存储平台;在全面完成学院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标准建设研究基础上,完成数字化校园软件基础构架、各类应用(业务)系统及一卡通平台建设;推进学校办公自动化建设。力争实现校内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使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水平达到区内先进、民族高校前列、全国高校中上水平。
——加快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系统搜集相关文献信息资料,到2015年纸质文献达到120万册,数据资源较为齐全,建成印刷型文献、数字化文献和网络文献三位一体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跨库检索平台,实现一站式检索和资源共享,建成安全可靠的文献存储系统和服务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文献信息服务。将图书馆建成馆藏结构合理、特色资源鲜明、技术手段先进、服务功能完备的智能化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为我院教学、科研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对外开放办学
1、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采取有效措施,拓宽渠道,与教育发达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科学研究,推动跨文化交流,提高学校国际化水平。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积极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吸引外国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人才和学术团队,提高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来学校服务。
2、推进对外开放办学
——实施优秀人才到境外培训计划。积极争取国家“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优秀人才到境外学习培训特别计划”,选派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骨干出境培训。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国外、境外大学学习交流,通过与国外、境外大学开展互派交流生、优秀学生赴美暑期带薪实习等项目,开阔学生视野。 
——开展留学生教育。取得留学生教育资格,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留学生教育。
(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程,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地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和以艰苦朴素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构筑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思想基础,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情操高洁、兴趣高雅、境界高远、本领高强的用人人才。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继承和发扬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我校长期形成的以加强学校党的建设为保证,积极发挥领导干部、党员、团员的骨干作用,将加强教育,严格管理,文化沁润相融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把德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学生管理机制,探索学生行为管理与学生学业管理相衔接的新机制,强化学生日常管理和学生组织建设,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改进学生学业成绩考试办法,积极探索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完成国家规定教育目标为基本标准、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改革和完善以助学贷款为主,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勤工助学有机结合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系统,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2、加强和谐校园建设
——创建和谐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重视解决好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四、“十二五”时期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校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政策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提高党委办学兴校、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学校科学民主管理。
(二)加强统筹协调,构建规划实施的工作体系
成立“十二五”改革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总体规划的实施,各部门各单位明确规划实施的负责人。建立以学校改革和发展规划为统领,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建设、校园建设等专项规划与各二级学院规划为支撑,校院两级规划相互结合、统一衔接的学校规划工作体系,将规划任务逐年分解,切实做到学校决策部署以规划为依据,工作目标以规划为指南,并在“十二五”中期和末期组织规划实施情况专项评估检查。
(三)凝聚全校师生力量,促进规划的贯彻落实
加强对学校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学习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十二五”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基本战略、总体目标、主要工作任务的认同感。增强师生贯彻和落实规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使规划执行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过程。
(四)积极抓住发展机遇,推进学校事业发展
紧紧抓住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积极推进我校进入中西部重点建设地方高等学校行列,加大推进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共建我校工作,进一步推动陕西省、咸阳市重点支持我校发展建设工作。借助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西藏自治区实施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争取更多项目。通过政策支持和重点建设,积极拓展学校发展空间,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为落实规划创造条件。
(五)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资金保障体制
科学统筹经费预算,合理分配和使用学校办学经费,优先保证“十二五”重点工作的实施。广开财源,努力实现办学经费渠道多元化,通过争取项目拨款、合作办学、社会投融资和捐赠等方式,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辅之以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资金保障体制,为学校规划的落实提供资金保障。
(六)加强受援工作,以推进“四个显著提升”促进学校发展
积极探索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的新模式,加强与对口支援高校的联系,积极落实受援协议,实现教育部确定对口支援的战略要求。按照“整体设计,协同工作,重点突出,逐步实施,成效显著”的要求,借助支援高校的团队力量,显著提升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以及管理水平。同时,充分依托学校办在科教大省陕西的区位优势,加强与陕西高等教育机构和高校的联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协作和交流,促进学校发展。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