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学习材料


西藏自治区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发布时间:2011-12-15 信息来源:宣传部 浏览次数:303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自治区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
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  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继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又一次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建设的重要会议。党的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和部署文化建设问题,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新号角,开辟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新征程,必将为我区文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提供有力支撑,我区文化建设又迎来了宝贵历史机遇。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10月23日下午,自治区党委召开省级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专题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就我区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作出部署。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主持会议并讲话,要求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传达好、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开创文化改革发展和各项事业新局面。根据中央和区党委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立即行动,集中开展各种学习宣传活动,迅速兴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各族干部群众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极大增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全会《决定》内容十分丰富,理论上有新概括,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学习领会好《决定》精神,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准确把握。
一、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一)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自己的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提出新文化建设任务。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在这篇光辉著作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任务,我们今天仍然在加以强调和推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又亲自制定了“双百”方针。这些,使我们迅速涤荡旧中国在文化领域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迎来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中国不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要成为一个文明大国。”他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要求,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邓小平同志强调的“四有”,今天依然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江泽民同志强调:“社会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就是畸形的,也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他提出了“两个不能动摇”的论断,指出,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同时,我们必须始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这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
胡锦涛同志强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全会从5个方面回顾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贡献。
第一,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第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三,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面。我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我们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些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决定》中讲的两个“显著”: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我们党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
二、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深入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集中阐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胡锦涛同志在全会讲话中对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了进一步阐述。
(一)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面临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带来的挑战。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2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这既为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使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我们的文化产品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领域已成为我国少数几个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的领域之一。
二是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带来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文化赖以存在的体制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与市场的接轨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既可提高文化资源配置的质量、效益和速度,拓展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空间,又对现有的文化生产和管理体制带来巨大冲击。
三是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既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的严峻挑战,面临着既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又要守住国内文化阵地的双重任务。
四是面临着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播信息、鉴赏文化的渠道和方式,既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为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对我们有效占领新兴文化阵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加快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能不能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发展与科技的融合,使主流文化占据新媒体阵地和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不能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关系到我国文化产品能不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造福人类。
(二)深刻把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基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决定》以4个“更加”来深刻揭示文化发展在当今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当今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决定》以4个“越来越”成为来揭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对我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定》以3个“关系”来深刻揭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改革发展蓬勃进行,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加强。解决《决定》指出的这8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三、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第二部分集中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鲜明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是《决定》的鲜明主题和突出亮点,也是这次全会的重大贡献。
(一)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段话,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抓住其中的“五个以”。这“五个以”,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也是关于文化发展的总思路、总要求乃至总抓手,鲜明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条什么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要始终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要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强基固本之路,要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
归结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我国发展的根本方向、体现了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
这次全会,以着力“两个推动”、开创“四个新局面”,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这就是: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六个方面奋斗目标,这就是: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②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③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④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
⑤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
⑥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这六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既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实际,既催人奋进,又切实可行,有很强的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就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
《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方针,就是“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五是坚持改革开放,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决定》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的“体”。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离开了“魂”,“体”就失去了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空洞无物,失去思想性和生命力,甚至偏离方向;离开了“体”,“魂”就无法依附,难以传播,文化的精神价值就难以实现,就难以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决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融入”、“贯穿”、“体现”上下功夫。即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动力、基本道德规范。
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三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四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决定》提出,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最主要的领域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要实施精品战略,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形式,抵制低俗之风。针对互联网等媒体快速发展的新情况新挑战,《决定》重点就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出工作部署,强调要抓住“建设和管理”这两个关键环节,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关于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决定》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4个方面取得突破。
围绕“三个体系、一个重点”,《决定》作出工作部署。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较快,按平均增速匡算,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三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攻关,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四是扩大文化消费。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二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三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四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五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六是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第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决定》提出,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3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抓紧培养高端紧缺文化人才。二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追求德艺双馨。鼓励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
第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决定》强调,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二是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三是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四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我区文化改革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始终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立足西藏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更加牢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艺百花璀璨夺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得到有效维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西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创新的形态,深刻地影响着西藏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为推进西藏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区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春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我区文化改革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关系到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大局,关系到2020年西藏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要立足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立足西藏社会的特殊矛盾,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抵御反动思想渗透,进一步增强党的感召力、祖国的向心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立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提升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立足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充分认识文化对展示西藏良好形象、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
去年底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和今年初召开的全区文化发展大会,为我区文化建设步入跨越式发展的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10月23日,陈全国书记在区党委省级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上,就我区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部署了九个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是对我们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再动员、再部署。目前,我区正在研究制定贯彻中央《决定》的意见,刚刚闭幕的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对我区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必将有力推动我区文化繁荣发展。我们要认真贯彻全会提出的战略思想、确立的宏伟目标和方针政策,部署的重大任务和重要举措,按照自治区党委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西藏实际,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西藏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战略转变。
(一)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全区文化建设,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基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转化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唯物论、无神论和新旧西藏对比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坚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凝聚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加强对西藏重大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二)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力。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和达赖集团不断加大对我进行反动思想渗透的新情况,要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强化措施、掌握主动,确保西藏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绝对安全。阵地要占领,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广泛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掌握涉藏舆论斗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揭批要深入,深入揭批达赖集团的“三性”(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手法上的欺骗性)分裂本质,打牢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覆盖要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全覆盖,确保没有盲区、没有空白点,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千家万户,使党和政府的声音覆盖全区12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听得到、看得到,使敌对势力的声音听不到、看不到;管控要严格,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健全舆情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有效净化舆论环境;防范要到位,建立宣传、文化、公安、边防协同配合机制,实施“扫黄打非·珠峰工程”,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分裂分子进藏入境进行反动宣传,坚决清缴“藏独”反动出版物及宣传品,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铜墙铁壁。
(三)提升主流舆论媒体的传播力。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贯彻正面宣传为主、团结鼓劲的方针,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新闻立报立台立站,做大做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出版社,实施党报党刊赠阅工程,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和改进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加强舆论引导,规范信息传播,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推进汉藏“双语”传播,全区新闻媒体全部实行汉藏“双语”编印、播发,支持藏语音像制品、书报刊的出版发行,提高广播影视节目藏语译制能力,使各族群众都能看得到、听得懂、入头脑、受教育。切实强化对外宣传,加大西藏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扩大与境外海外华文媒体的交流合作,加强对周边国家和边境地区的外宣工作,最大限度挤压达赖集团的舆论活动空间,在国际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良好形象。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健全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经过2-3年的努力,实现地(市)全部有图书馆、群艺馆、数字电影院,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新华书店、民间艺术团,乡镇(农林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大力推进先进文化进寺庙,在每个寺庙建设一个文化书屋,尽快实现报刊、广播、影视寺寺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一方面,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以确保文化安全为前提,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手工艺、高原极限运动等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产业相结合,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逐步成为全区新的特色支柱产业。
(六)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力。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实施“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精品创作激励机制,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为主题,创作更多讴歌新西藏、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的好作品,占领城乡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西藏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文化发展路子,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推进西藏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