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法治中国”系列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5-10-26 信息来源:西藏社会和谐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浏览次数:2695
报告一: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思考
2015年10月20日下午,“西藏社会和谐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人员何剑锋博士在T103教室做了一场题为对互联网金融法律思考的学术报告,法学院院长侯明教授出席,刘芬霞副教授主持。此次报告吸引了200余名师生前来聆听。何剑锋博士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概况、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国外对互联网金融法律的监管、我国对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等方面分别阐述,为大家展现了互联网金融及其应有的法律思维。该报告深入浅出,知识性与现实性兼顾,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广大师生增加了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知识。
报告二:裁判文书公开与我校的法学教育
2015年10月21日下午,“西藏社会和谐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张林博士在T102教室做了一场题为“裁判文书公开与我校的法学教育”专题学术报告,法学院副教授王玉青主持并做了精彩的点评。这场报告吸引了200余名师生前来聆听。报告中,张林博士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关于“中国裁判文书”的“三公开”等新制度为导言,详细讲述了裁判文书为何要公开,他结合美国,香港等地方的裁判文书制度,指出当前我国裁判文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以及裁判文书的正确书写方式。最后,张林博士对我校的法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次专题学术报告联系当前新形势,利用裁判文书公开这一事实并结合我校的法学教育,提出新思路,新举措,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热情,达到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目的。
报告三:中国宪法文本中的“民族观”
2015年10月22日晚,“西藏社会和谐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人员井凯笛博士在T102教室做了一场题为“中国宪法文本中的‘民族观'”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法学院副院长姚俊开教授主持。报告中,井凯笛博士从民族、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基本观点出发,进而阐释了中国的“民族观”,将民族观和宪法文本综合起来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认为,中国宪法文本中的“民族观”强调的是民族自治而非民族自决,是民族统一与民族国家的相融合,是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向。该报告不仅具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是一场十分精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报告,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社会和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社会和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社会和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社会和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社会和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