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院是以科研为主、兼顾教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二级学院。现有教职工55人,教育部“银龄教师”4人,柔性引进人才1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4人。教师中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有30人,在读博士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职工总数的93%。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1人,文化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咨询专家1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
一、学院领导班子
党委书记、副院长:付奋奎
党委副书记:魏金川
副院长:刘玉皑
副院长:陈鹏辉
二、专业情况和人才培养
设有民族学、历史学(师范)、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哲学五个本科专业和民族学(涉藏外宣)、民族学(宗教中国化)两个本硕连读方向及民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科方向。迄今,累计培养本科生1000多人。
设有民族学、中国史、哲学三个硕士一级学科,民族学下设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等硕士学位点,中国史下设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22年新增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位硕士点。迄今,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300多人,共有30多名硕士研究生考取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三、科研情况
学院建有西藏自治区民族学一流学科、西藏自治区民族学一流专业、西藏自治区历史学一流专业、西藏自治区民族学优秀科研团队和西藏自治区民族学优秀教学团队。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相关院系合作开展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和交流学习。学院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和科研积淀,依托国家民委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西藏自治区高校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藏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藏学研究所、宗教研究所、青藏高原考古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通过几辈人的辛勤努力,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其中著名专家彭英全、文国根、张天锁、申新泰、顾祖成、陈崇凯、陈立明、索南才让等在学术领域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民族研究院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共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项目总金额达600多万元,其中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8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多项,承担省部级项目30多项,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60多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奖励30余项,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领域奠定独特的学术研究地位,产生了极其广泛的社会影响。
四、办学特色和优势
(一)研究生教育成效显著
民族学是西藏民族大学学术积淀最为深厚的优势特色学科,也是西藏民族大学各学院研究生学科点的孵化器,坚持以科研为主、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宗旨。民族研究院以民族学、中国史博士授权点建设为契机,采取多项措施支持民族学和中国史学科建设。按照教育部、西藏自治区学科建设的规划与要求,紧密结合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大实践教学,重视田野调查能力训练,使研究、教学、实践有机结合,鼓励学生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近年来,研究生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300多篇,有1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多人在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论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学校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民族研究院除了注重研究生的在校培养外,还持续关注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鼓励毕业生把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需求相统一,扎根西藏等边疆地区,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
(二)本科育人特色鲜明
1.联合培养助推本科育人
为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实现多元化办学目标,自2013年开始,学院先后与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相关院系合作开展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和交流学习。截至2021年,学院共有150余名本科生学生接受联合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2.创新本硕人才培养模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学校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及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理念,项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立足于西藏社会发展特别是对外宣传高层次人才需求,以新文科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为抓手,学院于2021年设立民族学(涉藏外宣)、民族学(宗教中国化)本硕连读方向,拟在培养政治思想合格、精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了解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熟知西藏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具备汉藏英三语能力、掌握对外宣传理论与方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创新实践。
3.实践教学丰富多样
民族研究院重视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专业扎实开展实践教学、田野调查、田野考古、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考古文博专业教师先后带领4届130余名本科生在陕西、四川、西藏、云南等地开始田野考古和博物馆实习,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民族学专业在西藏、甘肃、咸阳建有实习实践基地,多次组织开展师生联合进藏田野调查,田野调查纪录片及田野调查报告参加相关竞赛取得佳奖。历史学(师范)专业与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咸阳周陵中学共同开展师范生实习、见习、研习“三习”实践教学,锻炼学生教育教学技能。
4.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民族研究院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实施面向本科生的全员全程育人导师制度,师范生“双导师”制度,开展学生个性化培养。邀请专家学者举办高质量学术讲座,组织开展青藏高原知识竞赛、师范生技能比赛、考古绘图比赛、经典藏语诵读比赛、社会调查成果汇报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及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比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田野调查报告竞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等各类竞赛中取得了可喜成绩。
民族研究院建有西藏自治区民族学一流学科、西藏自治区民族学一流专业、西藏自治区民族学优秀科研团队和西藏自治区民族学优秀教学团队,本科教学获国家民委民族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教学项目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
您的位置: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