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3
来源:民族研究院
浏览次数:1870
纪念孙林、张月芬同学
惊闻孙林和张月芬夫妇于西藏昌都进行学术调研期间不幸罹难的噩耗,我完全不相信这是事实,当消息得到确证之时,令我感到十分悲痛和无限惋惜!几日来,都使我沉浸在深切的思念和感怀之中。
作为孙林和张月芬夫妇的大学同学、单位同事、长期挚友以及孙林的同乡身份,提起笔来写下这些纪念文字时,竟不知从何处入手,纷繁的思绪使我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在心。
回想当年他们二位同学意气风发的走入西藏民族学院的大门,开始了四年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涯。恰逢改革开放之初,万象更新之际,求知的热情点燃了他们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积极向上的品性。他们相互砥砺,互帮互学,比翼齐飞,在科学的天空中徜徉遨游,从而打下坚实的学识根基,养成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同时,他们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情,成为才子佳人似的典范。在毕业留校后的数十载教师生涯中,他们认真踏实地践行着一个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潜心学问,提升自我,在教学和科研上均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获得了师生们的高度赞誉和由衷敬佩。尤其是孙林同学,极富才情,于音乐、文学、绘画多有涉猎,于民族史学和宗教学更是术有专攻。他在生活中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在事业上勤勉自励,无有懈怠。他以其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力,求真务实的谨严态度,坚定执着的探索精神,丰硕殷实的研究成果,为自身赢得了颇高的学术声望,获取了业内同仁的几多赞许和钦佩,从而确立了他在学界上的一席之位。为此,他堪称我们同学的光辉榜样,我们引以为自豪。
统观他们二位同学的一生,对亲人爱,对长者尊,对朋友善,对事业忠,对学生严。他们的意外离世,使我们痛失了一位好同学、好朋友、好同事、好老师,给我们学校、民族研究院乃至于藏学研究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和无法弥补的损失,每每想到这,就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潸然泪下。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在这里,我们一方面对他们加以追忆和思念,缅怀他们短暂的人生;另一方面,我们要更好的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他们二位的灵魂永在,精神长存!我们点燃心灵的蜡烛,一同为他们夫妇照亮天堂之路!愿他们一路走好!
纵瑞彬泣笔
追思孙林、张月芬
惊闻孙林、张月芬夫妇在藏从事田野调查时不幸遇难,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令人难于置信,悲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时间,孙林、张月芬夫妇生前工作、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知道孙林的名字,是我刚到民院的时候。当时,出于自己工作的需要,我常常翻阅学院学报,在学报上偶尔注意到孙林的名字,仔细阅读孙林的文章,深深为他渊博的学术学识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所折服,查证他的学术背景,我知道了他——孙林。就在我的身边,西藏民族学院历史系81级学生,任教于西藏民族学院历史系。这就是我俩的初识,虽未谋面,却通过文字,建立了最初的交流。
和孙林本人真正共事,开始于2002年。出于我院发展的需要,经学院研究,整合原民族研究所、历史系,成立西藏民族学院民族学系。我来自民族研究所,孙林来自于历史系,共同任教于民族学系民族学教研室。从此我们成为同事,后来民族学系和语文系合并为人文学院,我们还在一个教研室,再后来成立民族研究院,我们又在一个教研室。世事沧桑,命运弄人,最终我们从同事成为挚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孙林最让敬佩的是他的敬业、勤奋、平易、善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孙林担任了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次上课,他都认真备课,一丝不苟,他的讲课风格就像他的做人,平淡而不张扬,优雅而不乏风趣,深得学生好评。孙林的勤奋促成了他在民族学、历史学、藏学等学科研究领域的巨大成就,他的著作我每每拜读,每次都为他的勇于探索精神所感动。孙林的平易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他虽然学富五车,但从不盛气凌人,在单位和同事平等交往,相互体虚,在家庭,他甚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模范丈夫”,为夫人之命所从!这样的学人,在当代中国真可谓是难得一见的“稀有物种”。孙林的善良人所共知,学生有困难他捐助,哪里有灾难他挺身而出,每次到民族地区作田野调查,他都会用它并不丰厚的薪金,接济那些急需帮助的百姓。
现在,孙林、张月芬夫妇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留下的事业还在,他们所追求的精神还在!逝者已逝矣,生者当自勉!
安息吧!孙林、张月芬夫妇。愿天国成为你们夫妇最为舒心的崭新家园,愿神灵眷顾你们,保佑你们!
再见!孙林、张月芬夫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苍茫中华大地,巍巍青藏高原,你们的精神不朽,灵魂永存!
史工会
缅怀恩师
我是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这几天以来浮现在我脑海中最多的就是,
老师是儒雅、温和的,这是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相信在场的所有同学都会有同样的感受。老师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这与他一如既往的平易近人是不无关系的。课堂上,我们总是因为老师新颖的授课方式、广博的学术积淀和开阔的研究视野、独到的理论观点所吸引、信服。老师讲课总是有条不紊,娓娓道来,言及精彩之处更是旁征博引,睿智、闪光频频得以体现;生活中,跟老师相处、聊天,大家都是愉快的、轻松的,而丝毫不感到紧张、拘束,往往因为老师一句幽默的玩笑而笑作一团。
老师很“平民”、老师很慈爱。工作中、生活中,老师凡事总会亲历亲为,从来没有过他“与人为尊”的派头、架子,更多的是平和、低调。平日里,老师小到端茶倒水等微乎其微的事也总是自己动手,如果有学生执意抢先而为,老师每每都会“谢”字挂口。而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老师也总是勤勉认真,往往冲在队伍的的最前面,哪怕是一些被我们看作是跑腿的事项,这自然使我们羞愧难当……。在生活中,老师亦是对我们关爱有加,嘘寒问暖总会使我们倍感温暖。
老师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妻子的体贴、贤惠,女儿的乖巧、争气。我想也正是如此,老师才能够满身心的投入学术研究,并取得卓越的成就。关于师母,我接触较少,也不敢在此胡乱言说,但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两个人感情很好,很是恩爱。记得去年暑假进藏调查,因为买票太迟,所以没有给老师订到卧铺票,只身跟我们一起坐着硬座。因为如此,
总之,老师往昔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脑海中闪现着,难以尽说,我想说的是投师恩师门下,我是幸运的、自豪的。
最后,我想用几句话,表达我对老师的缅怀之情:老师——儒雅温和、廉洁自律,谆谆教诲、以身为范,勤勉奋进、利益学人!
2010级专门史学生:孟万鹏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2010级专门史的研究生,孙婷婷。也是这个班的班长,我们班作为该专业招收研究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个班,从入校以来就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特别是负责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孙老师更是给予我们莫大的关怀和更多的重视。他从各个方面为我们提供学习条件,设立研究生课题基金、聘请专家作学术报告、鼓励我们参加学术会议和外出调研。同时,体谅我们学生的经济条件还尽量给我们申请、报销一些费用。在他的鼓励和各位老师的支持下,我们班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还是外出参加会议的次数和人数,成绩都是特别突出的。所以,对于孙老师的离开,我们有种说不出的痛,这种痛会化作一份深深的遗憾,伴随我们的一生。记得刚入学的时候孙老师举办了一场师生联欢会,为我们接风。我们还不好意思和孙老师说,该我们请老师们吃饭,他用一贯温和的笑容婉言拒绝了,他答应等我们都顺利毕业的时候,容许我们办一场谢师宴回报老师们。但他食言了,毕业的谢师宴上再也不可能有他的身影了,一年后毕业答辩的导师席上也因为孙老师的缺席会成为我们这23位同学研究生学习中的最大遗憾。这份遗憾甚至会存留在十年、二十年后的聚会当中。虽然孙老师对我们的专业指导将永远定格于几个月之前的开题报告,但他对学术的认真、执着、严谨的态度却会影响我们整整一生。
孙婷婷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Copyright ?2024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版权所有陕ICP备160167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