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组织结构
    • 科研机构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本科教育
    • 校友名录
  • 科学研究
    • 科研概况
    • 项目课题
    • 科研成果
  • 学术动态
    • 研究生论坛
    • 学术会议
    • 学者来访
    • 学术交流
  • 教学实践
    • 课程建设
    • 学科梯队
    • 实习活动
    • 实习基地
  • 党团建设
    • 党建工作
    • 团学工作
  • 学校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实践 >> 实习活动

民族研究院前往宝鸡凤翔开展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19-10-15 信息来源:民族研究院 浏览次数:1645
【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10月12日,民族研究院2016级民族学专业本科生和2018级民族学专业本科生在邵卉芳、党云倩和贾松静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宝鸡市凤翔县六营村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六营村的彩绘泥塑历史悠久,并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六营村的泥塑种类丰富,共有170多种,主要包括挂虎、坐虎、泥羊、泥猴、泥狗、泥猪等,泥塑和同为宝鸡市的非遗项目木版年画、草编、漆器、豆花泡馍等共同构成关中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师生一行49人于上午10时到达六营村,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进入泥塑村不同人家进行实践,分别观察和访谈了凤翔泥塑的历史、制作工艺、传承保护以及旅游开发现状等内容。邵卉芳老师以泥塑手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向大家讲解了“非遗”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知识,老师的讲解让大家认识到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价值,也切身感受到田野调查的魅力。

此次实践活动是一次生动的《文化遗产与保护》实践课程。通过对陕西特色文化的切身感受,同学们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危机,深切体会到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观摩上述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有助于同学们对课堂上所学民俗学和遗产学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参观凤翔六营泥塑村的产业运作,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给同学们以启发。

                                                 (文:马晟杰/图:邵卉芳/审核:丹曲)

【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