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1
来源:民族研究院
浏览次数:13691
王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政治史、民族史、文化史,在《历史教学》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数篇,主要承担中国历史方面的课程教学工作。
陈晰,女,汉族,1982年3月出生,讲师。200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比较宗教,主要承担《宗教学原理》、《宗教学》《人文科学导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李舒涵,女,汉族,甘肃陇南人,中山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研究方向主要为:夏商周考古、科技考古。曾参与“南澳I号”出水器物的清理、“环海南岛古代军事设施考古调查”、石家河印信台遗址发掘等工作。在《文化遗产》、《西藏大学学报》、《西藏民族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数篇。主要承担《博物馆学概论》、《公共考古》、《体质人类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贺婷,满族,1989年出生,201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获世界史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史中东方向,伊朗历史。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主持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项;在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主要承担《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史》、《历史教材教法》等课程。
拉毛东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师,于青海民族大学、西藏大学先后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目前在天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主讲公共藏文、基础藏语、实用藏语、藏语写作和藏汉翻译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学和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先后在《雪域文化》, 《青海社会科学》(藏文版),《西藏研究》(藏文&汉文版),《西藏大学学报》(藏文),《青海民族研究》,《西藏教育》(藏文),《青海日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著有一本《拔协》译注。
张钦,男,陕西咸阳人。博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藏学方向)。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藏族史和西藏交通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代川藏交通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藏学》《西藏大学学报》《民族史研究》《中国佛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藏行纪程〉所载滇藏交通研究》一文于2023年获第五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汉文学术论文类三等奖。主要讲授《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藏族史》《中国民族史》等课程。
董国,同济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讲师。研究领域包括先秦思想、汉唐经学、中西哲学比较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数篇。
喻长海,性别,男,陕西宜君人,群众,哲学博士,专业宗教学,现任西藏民族大学
讲授课程:本科生:《宗教学概论》、《中国哲学》、《中国佛教思想史》《宗教学》;硕士研究生:《汉唐佛学研究》、《佛教哲学及经典导读》。
科研项目:
获奖情况:2019年获西藏民族大学“优秀班主任”。
王丽,1990年生,女,湖南张家界人,白族,2015-2018年硕士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2018-2023年博士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跨语言文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外藏学,先后在《中国藏学》《国际汉学》《西藏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了文章,主要学术成果有《近三十年来的韩国藏学研究》《国外藏学研究(韩文)论著成果目录》《The History Of Tibetology In Toyo Bunko》《Teramoto Enga And His Research On Tibetology》《东洋文库藏学研究史概述》等文章。
房子超,男,土族,甘肃兰州人,历史学博士,曾求学于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资格,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Va)宗教学系进行联合培养。现任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讲师,学术兴趣为藏学、敦煌学、西夏学相关的汉藏佛教艺术、佛教石窟寺考古、西夏藏传佛教史等论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藏学》、《敦煌研究》、《西夏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西藏自治区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学术团队项目等。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Copyright ?2024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版权所有陕ICP备160167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