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1
来源:民族研究院
浏览次数:20250
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及咨询专家 ;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西藏智库”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灾难人类学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咸阳市民族学学会会长;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专家组成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等。
2017年,在中国人文社科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历史学排行榜《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基于中文学术成果的评价(2017版)》,历史学二级学科——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最有影响力学者的排名中排名第37。
2020年,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民族学排行榜《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基于中文学术成果的评价(2020版)》中国民族学最有影响力学者中排名第75。
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国家民委等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3份研究成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朱玉福,哈尼族,云南绿春人,1972年8月生,中共党员,2004年获博士学位,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民族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民族学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民族问题、人口较少民族、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研究,兼任中国民族学会理事、西藏自治区党校兼职教授、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评价民族学委员会专家委员等。先后荣获“宝钢教育奖”、陕西省“青年突击手”等荣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6项,在《民族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3部,6项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奖、8项科研成果获得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丹曲,男,藏族,甘肃肃南人,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博士学位;2007年1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学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格萨(斯)尔》学会副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藏传佛教文化与史诗《格萨尔》、民族古文献学以及重大现实问题,先后出版学术著作有《拉卜楞寺简史》《安多地区藏族文化艺术》《拉卜楞史话》《甘肃藏族史》《卓尼藏传佛教历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论稿》《西藏藏传佛教寺院》《<格萨尔>所反映的山水寄魂山观念与古代藏族的自然观》《藏族史诗<格萨尔>论稿》《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藏族生态伦理观念研究》《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文化调查研究》等十几部;整理藏文古籍《第五世嘉木样活佛传》《香顿丹巴嘉措全集》(4册)《拉卜楞藏文典籍丛书》(11册)《<格萨尔>精选本》(18~40卷,32本)等。
长期关注地方民族史、藏传佛教文化、英雄史诗《格萨尔》的口头传统研究,注重田野考察研究、民族志写作与学术理论思考的三维互动。先后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完成现实问题调研报告10余篇。其中参与编写的《夏河县志·文化志·民政志》(合作),获2001年度甘肃省社科图书二等奖;论文《简述藏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及其影响》获1990年甘肃省第二届优秀社科三等奖;专著《拉卜楞寺简史》,获1995年度甘肃省社科图书三等奖;专著《安多地区文化艺术》,获1998年度十五省区社科图书二等奖;工具书《拉卜楞历史档案编目与拉卜楞研究论著目录索引》(合作),获2011年第十二届甘肃省优秀社科(工具书)三等奖;调研报告《甘南藏族部落及其老人组织在当代的影响及其作用》,2014年度国家民委科研成果三等奖;专著《<格萨尔>所反映的山水寄魂山观念与古代藏族的自然观》,获2015年甘肃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
近年来,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005年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藏文文献中的“于阗”(li-yul)研究》、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藏文40卷《格萨尔》精选本”二期工程的编纂工作、2013年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重大研究项目《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甘肃卷》、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国家民委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研究——以羌族为例》和《关于“尼江”地区团结稳定长治久安社会问题研究》、西藏民族大学西藏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正确处理西藏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的关系”重大项目、西藏自治区“十大工程”研究“美丽西藏”重大项目、深入推进“正确处理好西藏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的关系”实践研究等。
主要承担《藏族文化》《藏族宗教文化》《西藏寺庙文化与管理》以及《敦煌古藏文文献释读与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刘凤强,汉族,1978年2月16日出生,河北省平乡县人,兰州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学术与文献、藏族文献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在《史学史研究》、《清史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史学导论》等课程教学工作。
马宁,羌族,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人类学、民族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西藏夏尔巴人、僜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舟曲藏汉民族经济文化交融情况调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门巴族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国家民委委托课题“中尼边境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等课题,出版专著《藏汉接合部多元宗教共存与对话研究》《门巴族、珞巴族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在《西北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和省部级奖励。主要讲授《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民族学调查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生态人类学》等课程,带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田野调查工作。
陈武强,男,汉族,甘肃通渭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专门史专业(中国西部边疆史方向),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藏族法制史、明史、西北少数民族史。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三项:2008年度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项目《宋代甘青藏区民族法律文化研究》、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明代中国日本琉球三国关系与东亚国际秩序研究》、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朝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使臣往来文献资料整理和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传佛教寺庙管理体制研究──以拉卜楞寺地区为例》、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四至十六世纪明蒙关系走向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三部:《边疆的法律:北宋治理民族地区的理论与实践》,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宋代民族法制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月;《明代中国日本琉球三国关系与东亚国际秩序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参编著作两部:《西北边疆管理模式演变和社会控制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西北少数民族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1月。
近年来,先后在《中国史研究动态》、《西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北方论丛》、《贵州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广西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等CSSCI源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获奖情况: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获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4项;2008年6月,获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3年,获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年,获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优秀学术奖。2014年,获西藏民族大学科研成果奖;2017年8月,获第二届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7年8月,获2017年度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8年9月,获西藏民族大学优秀教师。
更登磋,女,藏族,教授,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藏语系(今西北民族大学藏族语言文化学院),同年到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2005-2008在西藏大学文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现在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藏语文教研室工作。承担《藏语基础1》、《藏语基础2》、《西藏文化与经济》 《西藏民族文化》 《藏语提高班》以及研究生藏语课程等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开设《藏族民俗欣赏》公共选修课。
长期从事民族史、民族教育及宗教文化研究,曾在《民族研究》发文《藏文史籍<贤者喜宴·噶玛岗仓史>的内容及其史学价值》,并在《中国藏学》《西藏大学学报》《民族教育研究》《西藏民族大学学报》《中国西藏》等刊物发文数十篇;已出版专著《吐蕃时期藏族教育研究》(民族出版社)等;主持结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族教育思想发展史研究》,并参与其它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目前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藏族文化概览》建设。
担任的主要课程为《初级藏语》《藏族文化概览》《藏族史》《西藏历史文献导读》《西藏教育》《经济人类学》《中国宗教史》《中国民族史》《中国文化史》等。
王勇,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习。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1项,主持完成省级校级课题10余项,是西藏自治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品课程、学校哲学品牌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史》本科重点课程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西方哲学史专题研究》研究生金课项目负责人。参与出版著作6部,独立发表“历史理性批判之批判-康德历史哲学诠释”、“论康德哲学的人本主义倾向”、“重新认识康德对辩证法的贡献”、“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之辨”、“论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历史嬗变”等学术论文70余篇,3篇分别被《外国哲学与哲学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政治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得国家省级校级科研教学成果奖16次,其中获陕西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彩教案”、陕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2014年获得“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在全国评选的51名教学能手中,排名第三)。曾获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陕西省高校“优秀党员”和学校“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党员”等称号。
朱连增,男,汉族,河北承德人,生于1978年5月。2001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自由意志哲学。承担本科生《西方哲学原著导读》、《语言分析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研究生《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世界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3部,独立译著1部,合译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西藏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项,西藏自治区重点项目之子项目1项。
杨胜利,男,汉族,陕西渭南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孔子学会理事。先后在《学术研究》、《中国宗教》、《人民论坛》、《西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西藏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课题多项,出版专著1部。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Copyright ?2024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版权所有陕ICP备160167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