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5
来源:民族研究院
浏览次数:3309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夏格旺堆研究员,是我国西藏考古、藏学领域的知名中青年专家。6月11日下午,夏格旺堆作题为《2019年度西藏考古收获与认识》讲座,主要介绍了2019年度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立定遗址、格布赛鲁墓地、桑达隆果墓地、顶恩布墓地、狮泉河流域等地的最新考古发现。夏格旺堆研究员的耐心讲解,让我们了解到墓葬现场发掘以及浮选残留物的挑选、石制品分类与测量等知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隋唐(西藏)研究室副研究员席琳,在吐蕃佛教考古、西藏岩画、唐蕃古道等领域有较为突出的成就。6月12日上午,他详细介绍了西藏阿里地区考古发掘的收获,其中主要包括象泉河中游度日坚岩画、曲龙遗址、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孔雀河流域廊道考古调查。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初步研究,推测部分文物样品来源可能与南亚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文物不仅承载灿烂文明,也拥有深厚的文化价值。通过一件件小小的文物,推断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等相关历史信息,让学生通过文物可以与古人直接“对话”,展示了文博专业的魅力。
广西民族博物馆副研究员肖波老师精通俄文、英文等,是我国岩画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学者。6月18日下午,肖波作题为《西藏与欧亚岩画》讲座,主要为大家讲述了岩画的定义、类型、研究历史、主要解释理论以及西藏岩画的主要分布等等,通过对岩画的研究,反映出东西方早期的文化交流。比如岩画中“带太阳形纹饰的动物图案”同时在西藏地区、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图瓦地区和蒙古阿尔泰地区都有出现,推测出在当时各地区已经有文化交流的现象,也为这简单的图案赋予了更大的意义。岩画是人类社会早期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坚定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教授万翔精通英、日、德、俄等多种语言。6月19日上午,万翔作了题为《藏北考古调查》的专题讲座,其主要为大家讲述了藏北高原的位置与环境、西方学者在藏北的考古调查以及中国学者在藏北的调查和发掘。通过讲座,不仅使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藏北高原自然环境和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同时也让我们对考古学家深感钦佩。虽然条件艰苦,但考古学者们依然坚守一线,在日后的学习实践中,同学们要以他们为榜样,要坚持不懈,不辞劳苦,为个人发展和文博专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西藏考古》作为我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文博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西藏考古”系列线上讲座的成功举办,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西藏考古最新工作的契机。这一场场讲座不仅大大增强了我们对考古学的兴趣,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拉近了我们与西藏考古之间的距离。
本次“西藏考古”系列学术讲座的举办,吸引了我校、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故宫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等6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近千余人次的线上线下收听,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学科研工作。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Copyright ?2024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版权所有陕ICP备160167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