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动力学的写作训练之路
                ——评周德仓主编《写作素质训练教程》
                       马正平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好多年前,我就知道西藏民族学院的程福宁教授不仅在进行文章学的研究(先后出版的《文章学基础》和《中国文章史要略》的专著,在学界颇有影响),而且还在进行写作教学改革实验。从刘凯先生不时寄来他们写作研究所的《学术动态》等研究信息中,使得我对他们的研究构想和训练设计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但真正对他们的教改体系和本质特征有深入理解的,是读了他们最近寄来的《写作素质训练教程》一书(周德仓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8月版)以后。
  在写作学界众多“似曾相识”的大学写作教材中,我觉得这本教材的确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强烈感觉,它的成功之处是当代写作理论研究与写作教学研究、实践的新突破和新进展。 首先,这个教学体系在对写作的训练内容和训练重点的认识与把握上有了重大突破。写作学是一门学问,它有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但是写作教学或写作课则是一门技能性、技艺性的“术科”。既然是“术科”,那么,写作教学应以训练为主。这些作为写作教学的常识都不应该有太大的争论。问题在于训练什么,以什么为训练重点、目标,在这一点上,写作教学界却向来有分歧。流行的写作教学观和写作教材大多主张写作教学中的训练,要么以与“八大块”相对应的写作技法训练为主,要么以文体规范训练为主,要么以写作行为过程的能力技法训练为主。这种写作教学写作训练曾被美其名曰“强化写作本体”,“强调写作实践”,但这种写作教学的成效几乎等于零。原因很简单,写作是一种“创生”,它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行为,它依赖写作主体内在的“写作能力”,而这种技能、技法模仿性的静态的写作训练,与真正的创造性的“写作能力”是没有多少联系的。从某种意义说,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
  周德仓先生主编的这部《写作素质训练教程》却不是这样。他们把写作训练的目标定位在写作基本素质上面,应该说这是很科学的。他们所谓“写作基本素质”就是指“八项训练要求”:1.中心明确;2.层次清楚;3.结构合理;4.语句通顺;5.文面规范;6.有质有量;7.体式得体;8.习惯良好。他们进一步把这“八项训练要求”概括为“三功一惯”:第1~5项为“ 语文基本功”;第6项为“认识基本功”;第7项为“应用基本功”;第8项为“良好写作习惯”。“功”就是一种能量、力量,“基本功”就是基本能力。“功”也是一种功力、素养,而“素养”正是“素质”概念的教育学含义。所以,“基本功”也是一种素质。而“良好写作习惯”本身就是一种写作心理素质。可见,所谓“三功一惯”,讲的都是写作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样看来,这部被称为《写作素质训练教程》的教材,其实质就是与整体素质相联系的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
  以上就是该书所说的“写作素质”问题,也是所谓“写作能力”的问题。之所以说这种写作教学训练战略的选择是科学的,是因为“三功一惯”比较正确地揭示了写作能力的内在结构和内在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在该书“基础知识”第一章《“八项训练要求”总说》中,“三功一惯”的顺序如上所述。但是,在全书的分章安排时“三功一惯”的顺序却不是这样,而依次是:第二章,语文基本功;第三章,应用基本功;第四章,认识基本功;第五章,良好的写作习惯。所谓“语文基本功”即文章写作的种种“要求”:文面要求、语言要求、中心、层次、结构的要求、中心句网络要求,这实际上就是写作者头脑中的“文章意识”、“文章图式”或“文章图样”,文章意识也是一种写作意识,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写作的目标意识。所谓“应用基本功”,讲的就是“文体感”培养的问题。所谓“文体感”就是文章的“体裁意识”、“体裁图样”的问题,“体裁意识”也是一个写作的目标意识的问题。“文章意识”和“体裁意识”同样是写作“目标意识”,前者是更抽象的、更基础的“目标意识”,后者是具体的、更临近的写作“目标意识”。正是这抽象与具体的结合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写作“目标意识”。
  所谓“认识基本功”,即“占有材料”和“提高认识”,该书认为:“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写作者对事物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成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因此,认识基本功是八项训练的核心。写作者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文章的内容和立意,而认识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写作者对材料的占有以及科学的认识方法的把握。”看来,虽然“认识基本功”包括“占有材料”和“提高认识”两项,但问题的重点是落到认识的提高这个关键上的。该书所讲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就是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这就是说,认识基本功讲的就是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思维素质的问题。所谓“良好的写作习惯”,指的是“认真酝酿”、“行文不苟”和“仔细修改”。这些问题显然不是写作的智力因素,而是写作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即态度(责任感)、毅力、人格(“慎独”)的问题,这些都是关于写作心理素养、心理素质的问题。这个分章顺序一改,改出了一个写作素质构成或者说写作能力的基本原理。因为这样便揭示了写作主体内在能力的层次:文章意识——体裁意识——思维素质——心理素质。文章意识和体裁意识构成写作行为中的形式方面的目标意识,它能指导写作者把文章(体裁)写成什么样子(型态),从而决定采取什么写作方法、技法,建构写作“能指”。这样,写作目标意识(文章意识、文体意识)就成了写作技法、技巧生成的动力。思维素质则能使写作者产生正确的写作内容和主题、立意,确定文章“所指”,它是关于文章内容和主题、立意的写作思维操作技术,也是写作行为本身。这样,写作思维素质就是内容(主题、立意)生成的动力。至于“心理素质”(“良好的写作习惯”)则为写作主体的写作行为(生成“所指”,建构“能指”)提供一种精神情感的推动力,使写作行为能够坚持始终,实现终极表达目的,完美写作成果。可以认为,“心理素质”是写作动力的动力。由此可知,写作素质具有动力性,写作素质就是写作能力。因此,该书是一种动力学的写作教学体系和写作训练体系。
  那么,这种动力学的写作教学观和写作训练观是科学的么?答案是肯定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曹日昌先生在其《普通心理学》一书中认为:“在掌握操作技能中,如何支配动作的心理过程的敏感性能经常出现,并成为巩固的概括的动力系统时,它才称为敏捷的能力。”因此“思维的分析的概括活动的动力性质才属于能力的范围。”所以我曾经指出“能力是一个动力系统,能力的本质是动力性。”(《论写作能力的内在机制》,见拙著《写的智慧》第四卷:《现代写作教学:原理与设计》)《写作素质训练教程》中描述的“三功一惯”的“八项训练要求”这个写作素质系统就是写作动力系统,就是写作能力系统。它虽然没有很细致
地训练各种文体和写作过程的技法,但是它却能够“生成”这些东西。这是静态的技法模仿文体模仿训练的写作教学体系所无法企及的。这就是动力学写作教学和写作训练的卓越之处:超越模仿,走进创生。
其次,这部教材在写作学研究领域有突破。我这里主要指的是他们在写作思维研究方面的开拓。在写作理论知识方面,这部教材几乎每章都给我们提供了新鲜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使我们“耳目一新”:一是“语文基本功”里的“中心句网络”理论和“表达思维模式”;二是“认识基本功”中引进辩证思维方法来进行文章立意和确定“中心句网络”;三是“应用基本功”中的“应对思路”的提出;四是“良好写作习惯”的提出。除了第四个问题属于写作心理学的问题以外,其余三个问题都是写作思维学的问题。
“中心句网络”也称“中心句篇法”,即西方作文法中讲的“主题句”及其层次,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讲的“写作提纲”。程福宁先生把它称之为“中心句网络”的创造性在于,将主题句概念上升为文章篇法理论或结构理论。更重要的是该教材由此深入到写作思维理论上去。他们认为“中心句网络”的内在机制是“表达思路模式”。所谓“表达思路模式”就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的一整套思维操作模式,即“是(什么)、怎(怎么样)、为(为什么)、做(做什么)”。该书还把这四个“W”称为建构“中心句网络”时思考问题的“问答逻辑”。这个成果应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因为它深入到了文章写作的思维操作层面。“应对思路”也是一个写作思维的问题。“所谓‘应对思路’即是在写作中,根据特定的目的、身份、对象、场合选用恰当的体式和措辞的思维模式。”(P127)即在写作时要回答这样四个问题:为什么目的说话,以什么身份说话,向什么对象说话,在什么场合说话。这些问题探讨的是在写作转达的话语阶段的限制话语生成机制,涉及到写作中的读者意识、语境意识、身份意识等新的写作学问题,是具有写作学的当代性的。在我看来,所谓“应对思路”就是面对目的、身份、读者、语境场合时,作者写作思维的选择。所以“应对思路”问题已经涉及到了写作思维“控制场”问题。因为在写作中,写作的内容、体裁、语言不仅受主题的控制,还要受读者方面,语言环境方面和作者自身身份的限制和控制,这些控制因素形成的种种写作意识便构成了写作思维的“控制场”。作者正是在这些“场力”或“力场”控制下进行写作的。这些问题,在以往的一些写作教材中虽然也曾涉及到其中的一、二因素,但是从未有人将这些因素作整体思考,并上升到概念和范畴的高度上去。虽然在好多年前,我们许多同志已经提出了写作思维场(高楠,1990)、写作控制场(马正平,1990)、写作语义场(唐代兴,1990)的理论(见《中国写作学的当代进展》,香港,1991,),但一直没有被写作教学界所理会和吸收,而今《写作素质训练教程》独立研究并提出了这个问题,使我们感到十分亲切。这说明,这确实是一个带规律性的写作基本原理。
  “认识基本功”是这部教材最具新意的地方。它的创新并不在于它在写作认识方法论上提出了多少新的写作思维原理,而在于这部教材敢于将思维科学和辩证逻辑学“认识方法”(即思维方法)引进了当代写作训练教材,这些“认识方法”是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和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如果仅仅生硬引进这些内容而不与写作技术方法发生联系,这是意义不大的。这部教材的可贵之处在于,将这些认识方法用来解决“中心网络”的建构问题。教材认为,“认识方法是解决怎样获得认识的问题,中心句网络是解决怎样表述认识的问题,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呢?教材认为“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就是提炼中心句的过程,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运用就是对中心句的陈述和展开。所以,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直接关系到中心句网络的构建。要理解和掌握中心句网络,并把它作为文章写作的思维和结构方式,使自己的文章完整、清晰、规范,让人看得明白,就要从训练辩证思维方法做起。”(P270)我以为这是中国当代写作学走向深化、成熟的标志:人们终于认识到“文章的本质在于给出思想”而不仅仅在于表达思想,这些思想就是最高层次上的“中心句”或“中心句网络”,而这些都是运用思维方法和操作技术给出的,靠的是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培养训练。流行的写作学与写作教学却始终认为,写作学研究和写作教学训练关注的只是从写作意图产生到文章修改眷清完成这个“写作过程”,至于在此之前的思维方法、认识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不属于写作研究和写作教学的范围的。否则,就是淡化了写作学和写作教学的本体。
  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教育行政界和理论界似乎出了一些问题。我以为把素质教育定位在“三全”上是很肤浅的。关于“素质”,人们说它包含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但我以为素质的核心是心理——思维素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终极目的。而其余的“三全”以及生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都是为之服务的,都是过程、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素质训练教程》是名符其实的。正是这种写作素质(尤其是写作思维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产生写作的创造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写作能力。
  第三,这是一部真正的写作教材。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这样评价这部教材是太一般了,其实要真正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我之所以说它是一部真正的写作教材,是因为作者们很清晰地认识到了写作教学课是一门技艺性技能性的“术科”,因此,写作教学就应该以写作训练为中心组织教学,同样,写作教材也应该以训练为中心进行构思和编写。通过写作理论的深入研究,在写作教学的教学内容基本决定之后,这也是极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其核心就是怎样把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实践的操作能力。正是在这一点上,这部教材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面。
  写作训练的设计就是研究通过什么途径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该书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的。第一是通过例文,让学生从例文中理解写作知识理论,将理性的概念变为感性的经验、图式、样态;其次是通过每章后面的“思考与训练”,在这里,关于写作理论知识的思考题,让学生对教材讲述的写作理论知识作心灵化的真正理解。在这里有写作理论知识的运用题,例如对作品进行写作分析、评价、修改,让写作知识转化为分析技能,从而向写作实践的技能转化;在这里有单项训练,以让某种写作知识直接转化为写作技能。也有整篇训练,让多项写作知识得到转化。第三,通过专门的“写作案例”进行训练,“写作案例”既有写作案例分析又有写作案例写作。案例分析就是对不成熟的文章进行写作分析、修改和评论,案例写作就是给出成文素材,让学生设计或写作成品文章,对写作知识进行写作能力的综合性转化。第四,进行离课练笔,即一、三学期上写作课,第二学期不上写作课,让学生按老师要求进行课外练笔。第五,进行“写作实习”,即第三学期写作课结束之前,让学生带着所学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到社会上进行实战性价值性写作实践,最终,将写作知识、技能变成更成熟的写作能力和艺术。毫无疑问,通过这么多训练和转化的环节和途径,我相信写作理论知识是会转化为写作能力的。这种具有可操作的扎实的写作训练教材,目前在全国并不是很多的。
  此外,这部教材在写作教学改革的“操作规程”方面的设计,是很扎实的,也是很新颖和富有智慧的。它作为整个写作训练的“总导演”,让教师、学生心中有数,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保证了写作教学和训练目标的实现。这在全国写作教学界不能说不是一个首创。
  读这部教材给人的感受是,他们的写作教学改革实验是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他们的改革实实在在。这科学的方法论就是,进行写作教学改革不仅仅是写作教学方法的改革,而首先是教学、训练内容的改革。所谓教学内容、训练内容的改革,就是通过写作理论的深入研究,发现写作的基本原理、写作思维的基本操作技术,然后把这些东西去代替哪些老掉牙的文体常识、技法常识,作为当代写作教学、训练的内容。使大学写作教学与中学作文教学鲜明地区别开来。只有在这个时候,对写作教学和训练方法的改革才是有意义的,才能获得最理想的写作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素质训练教程》的成功,首先是写作理论研究上的成功,然后才是写作教学方法,训练体系改革的成功。
  虽然我们对这部教材的研究方向和改革方向做了较高的评价,但并不是说,这部教材便十全十美。从更高的学术追求上看,似有可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例如,在全书纲领的“八项训练要求”中并没有“阅读”上的要求,但是,在分章时冒出一个“写作训练中的阅读问题”,于是,使写作教学中的阅读问题游离于“八项训练要求”或“三功一惯”之外。但实际上在“认识基本功”一章讲“占有材料”时,讲了“观察”、“调查”之后,又讲到“搜集”,这其实就涉及阅读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材料占有”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渠道,观察、调查属于直接获取,阅读、搜集属于间接获取。这两种渠道为写作思维提供思维材料,写作思维于是得以展开。因此,不妨将写作学习中的阅读问题放到“有质有量”的要求中即“认识基本功”一章去,似更合理。
  又如,这部教材虽然侧重于写作思维研究,但这种研究似乎还可以更深入一些,更具有可操作性一些。例如,在“认识基本功”一章中,目前的思维方法知识是引进辩证思维的原理,虽然把它与写作行为和方法进行了联系,但还是很不够的。比如,抽象和分析、综合究竟是怎么一种内在联系?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表现形式,那么,分析和综合究竟有哪些具体的思维操作模式?这些具体的思维操作模式在写作的立意和材料生成中更加紧密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是人们对写作学寄予厚望的地方,正是一些需要我们写作学和写作教学界认真研究并作出科学回答的问题。
  另外,在一些学术观念上,我与这部教材的编者们也有一些差距。我这里讲的是“文章”概念广、狭问题。该书名为《写作素质训练教程》,但该书所讲“文章”指的是实用文,并不包含文学作品。然而写作的对象,却无法仅仅限定在实用文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因此该书的准确名称应叫《文章写作素质训练教程》为妥。
  我们进入一个超越分析重新走向综合的科学时代,写作学之所以产生就是这种科学精神的体现。因此,我历来主张,写作学要研究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的共同写作规律。在我看来,它们之间在基本原理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样,写作教学也应该对这两类文章进行教学与训练。由于文学理论课的旨趣并不在文学写作的训练上面,因此,没有文学写作教学的现代写作教学,肯定是不完整的,不健全的。尤其是在这个充满高技术渴望高情感的社会里,尤其是在这个需要通才需要创造需要想象需要联想需要感性的社会里。
  与这个问题相联系的是,全书的教学内容(即写作知识)主要集中在理性的“写作提纲”(“中心句网络”)和“应对思路”的训练上,而忽视了文章的具体化生动化表达的训练,就连该书对写作语言的要求也修改了“准确、鲜明、生动”的经典作家(马克思、毛泽东)的语言追求不符。这样的训练是否会让学生今后的文章“有骨而无肉”走入枯稿、干瘪一途呢?
  最后,在写作训练的设计上,也同样是理性有余,感性、趣味不足。例如在学生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的题目布置和材料设计上,任务式的训练设计多,而情景化、活动化、参与化的训练设计少。这一点显然不如上海大学文学院李伯坚教授开创的“题型训练”更具匠心和智慧,更具有动力学意味魅力和训练效果,我以为。
  尽管如此,这部教材强调写作主体的写作素质或写作能力训练,强调写作思维训练的动力学教改方向,仍然是走在全国写作教学界前面的。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乐意写了这篇书评。
                           [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