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动力学的写作训练之路
——评周德仓主编《写作素质训练教程》
马正平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好多年前,我就知道西藏民族学院的程福宁教授不仅在进行文章学的研究(先后出版的《文章学基础》和《中国文章史要略》的专著,在学界颇有影响),而且还在进行写作教学改革实验。从刘凯先生不时寄来他们写作研究所的《学术动态》等研究信息中,使得我对他们的研究构想和训练设计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但真正对他们的教改体系和本质特征有深入理解的,是读了他们最近寄来的《写作素质训练教程》一书(周德仓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8月版)以后。
在写作学界众多“似曾相识”的大学写作教材中,我觉得这本教材的确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强烈感觉,它的成功之处是当代写作理论研究与写作教学研究、实践的新突破和新进展。 首先,这个教学体系在对写作的训练内容和训练重点的认识与把握上有了重大突破。写作学是一门学问,它有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但是写作教学或写作课则是一门技能性、技艺性的“术科”。既然是“术科”,那么,写作教学应以训练为主。这些作为写作教学的常识都不应该有太大的争论。问题在于训练什么,以什么为训练重点、目标,在这一点上,写作教学界却向来有分歧。流行的写作教学观和写作教材大多主张写作教学中的训练,要么以与“八大块”相对应的写作技法训练为主,要么以文体规范训练为主,要么以写作行为过程的能力技法训练为主。这种写作教学写作训练曾被美其名曰“强化写作本体”,“强调写作实践”,但这种写作教学的成效几乎等于零。原因很简单,写作是一种“创生”,它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行为,它依赖写作主体内在的“写作能力”,而这种技能、技法模仿性的静态的写作训练,与真正的创造性的“写作能力”是没有多少联系的。从某种意义说,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
周德仓先生主编的这部《写作素质训练教程》却不是这样。他们把写作训练的目标定位在写作基本素质上面,应该说这是很科学的。他们所谓“写作基本素质”就是指“八项训练要求”:1.中心明确;2.层次清楚;3.结构合理;4.语句通顺;5.文面规范;6.有质有量;7.体式得体;8.习惯良好。他们进一步把这“八项训练要求”概括为“三功一惯”:第1~5项为“ 语文基本功”;第6项为“认识基本功”;第7项为“应用基本功”;第8项为“良好写作习惯”。“功”就是一种能量、力量,“基本功”就是基本能力。“功”也是一种功力、素养,而“素养”正是“素质”概念的教育学含义。所以,“基本功”也是一种素质。而“良好写作习惯”本身就是一种写作心理素质。可见,所谓“三功一惯”,讲的都是写作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样看来,这部被称为《写作素质训练教程》的教材,其实质就是与整体素质相联系的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
点击查看全文
获奖证书图片展示
“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西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
西藏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